董希淼专栏丨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有深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1-21 05:00

董希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1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7%,比上月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6%,比上月下降5个基点。其中,1年期LPR创下连续两个月下行的纪录,5年期以上LPR则是结束了连续20个月的“按兵不动”。LPR本年度第一次发布即非对称下降,发布时间也从9:30提前到9:15,传递出央行加强预期管理、呵护市场信心的明显信号。下一步,我国货币政策应更主动有为、积极进取,更好地推动维护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一个多月来,央行坚持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结合、总量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并重,多次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市场流动性更加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2021年12月15日,央行实施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12月20日,在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未变的情况下,1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2022年1月17日,央行超量开展MLF操作和逆回购操作,一年期MLF中标利率和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在这种情况下,本月LPR为什么还继续下降呢?

应该说, 本月LPR非对称下降,基本符合预期。第一,MLF中标利率下降推动LPR下降。LPR由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MLF)与加点两部分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而言,MLF下降后LPR大概率随之下降。第二,银行资金成本降低推动银行减少加点。去年以来央行两次实施全面降准,并加大对存款利率监管,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使得银行有空间减少加点。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货币政策要充足发力,把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本月LPR非对称下降,体现了货币政策稳中有进、适当靠前的原则和方向。

从宏观环境看,本月LPR下降,是为了更好地支持经济稳步恢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0%,创下历史新低,投资、消费等指标较为低迷,经济下行压力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货币政策按部就班、不温不火,LPR继续“小步慢跑”,将不利于对冲宏观经济惯性下行,不利于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大局。从时机选择看,在美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之前,本月LPR下行的时间窗口较为适宜。1月1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为应对美国高通胀持续情况,美联储或将更多次加息,并更早更快地缩减资产负债表。尽管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但尽早对政策利率、市场利率等进行灵活调整,为我国赢得应对发达经济体金融政策外溢风险的主动空间。

因此,本月LPR非对称下降,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进一步传递出稳增长的信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近期货币政策持续调整产生叠加效应,有助于恢复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激发市场投资需求,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第二,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市场主体信贷成本。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新增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利率都有望进一步下行;重定价日在1月20日之后的存量贷款,利率也将随之调整,直接利好实体经济。第三,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去年11、12月,银行信贷投放增速有所下降,1月“开门红”情况并不理想,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资产荒”。这在往年是较为少见的。如果信贷萎缩的局面得不到扭转,银行体系的风险也将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5年期以上LPR在连续20个月保持不变之后,下降了5个基点。将5年期以上LPR作为定价基准的,主要是重大项目贷款、基本建设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5年期以上LPR下降,进一步推动长期贷款利率下行,降低长期贷款项目成本,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进行长期投资。对住房消费者而言,5年期以上LPR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增量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更好地满足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进而降低房地产市场波动,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由于多数存量贷款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本月5年期以上LPR下降对存量个人住房贷款的影响相对有限;两个期限的LPR与上月一样仍然非对称调整,未向房地产市场发出宽松的信号,反映出“房住不炒”的基调仍然不变。

下一步,我国货币政策应更加主动有为,更加积极进取,注重靠前发力。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降准仍有一定空间;政策利率、市场利率也有继续下行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使流动性更高效、更精准地注入到实体经济,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等支持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稳增长、扩内需还需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下一步,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力,如加快地方债发行,扩大基建投资;继续将减税降费等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