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重整方正、收购荣耀,资产破4.6万亿!“白衣骑士”深圳国资2022年最新规划来了

春天的故事·深圳观察李域 2022-01-28 18:22

深圳国资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经验有两条,一是重回竞争市场,二是市场化的重组。

解读丨深圳开启3万亿级GDP时代,透视背后发展新动能 深圳2021年GDP达到30664.8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7万元 深圳站上3万亿GDP大台阶,彰显了她的三重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域  深圳报道

时值岁末,深圳国资晒出全年成绩单。

1月26日,深圳市国资委在召开的市属企业、区国资部门负责人会议上披露,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4.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991亿元,增长12.6%;上缴税金1094亿元,增长15.3%。

“经济运行高位有进,区属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集体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深圳国资委相关人士如是说。

事实上,这是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进入增长快速通道的第五年。

深圳国资发展迅速。2016年底,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元,在全国37个省级监管企业系统中,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排名第14位。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4.11万亿,全国市属企业总资产排名第四(前三为上海、广东、北京),四年时间,深圳国资排名突飞猛进。

数据来源:深圳国资委官网数据;单位:万亿元

不仅如此,因“宝万之争”时出手,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在华为困难之际,参与收购荣耀;作为投资联合体之一参与方正重整,并购方正微电子全部权益等动作,深圳国资被称为商界 “白衣骑士”,更是公认的投资界“扫地僧”。

深圳国资体量为何能快速增长,精准抄底成为超级买家?这样的成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未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深圳国资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经验有两条,一是重回竞争市场,二是市场化的重组。”1月27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未来,在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之下,深圳国资的增长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崛起于市场化改革    

早期,深圳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基本退出了竞争性领域。

时任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森曾说,2013年深圳的国企收益对GDP增量的贡献不足5%。

而后,新一轮国资改革浪潮到来。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更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深圳市国资委被确定为全国国资系统改革试点单位。

文件发布后,深圳市国资委迅速响应,在2016年的工作思路中,提出了实施“大国资”战略,开展“走出去”并购重组,推动国企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同年底,深圳市属国企总资产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元。

2018年年初,深圳市委巡察组对深圳国资委党委进行巡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国资总体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与做强做优做大国资的要求有明显差距。”该巡察组在反馈报告中写道,“市属国企总资产仅为北京的57%,上海的16%,与深圳城市地位、经济体量不相匹配”。

随后,2019年7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市场导向是深圳国资国企综改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实施“上市公司+”战略。到2022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力争达到4.5万亿元,打造1至2家世界500强企业。

“深圳国企改革从脱离市场,到参与市场的周期蜕变,给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带来指导意义。”李锦说。

坚持三原则的“扫地僧” 

在政策的加持下,深圳国资规模迅速增加。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市属国企的资产总额为2.56万亿,比2016年增长了1倍多。

2018年,深圳市属国企的资产总额迈入三万亿元大关。

在资本实力日渐雄厚之时,深圳国资以“白衣骑士”的身份参与了多起商业并购。

“宝万之争”便是深圳国资的经典一役。

当时,姚振华执掌的宝能集团一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此后,万科开始反击,华润、安邦、黑石等轮番上阵,最终在2017年深圳地铁集团动用663.72亿元出手,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此后,深圳国资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等知名企业的投资动作不少。

2018年,由于宏观经济去杠杆,深圳大批民营上市公司陷入资金困境,此时深圳国资成立两只总规模17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私募基金,化解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引起的危机。

2020年,深圳国资委通过深圳资本集团及深圳资本集团全资控股公司受让了中集集团(000039.SZ)29.74%的股权。

同年,深圳国资在危机时刻出手驰援华为。2020年11月,深圳国资牵头接收华为剥离出来的荣耀。荣耀的收购方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与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设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是国有独资公司,股东为深圳国资委。

诸多投资动作背后,深圳国资其实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一次会议上,时任深圳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余钢表示,深圳国资投资遵循“三个原则、两化路径”。

  • “三个原则”指的是,坚持战略上匹配,任何收购必须要匹配深圳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圳国资的战略布局;坚持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的目标;坚持合作共赢。这是深圳国资进行资本运作和收购相关行业头部企业着重考虑的问题。

  • “两化路径”即,在遵循“三个原则”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路径。

余钢强调,“深圳国资尊重被投资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坚决在商言商,遵守契约精神”。 

数据来源:Wind,截至日期:2021年1月27日

四大股权投资平台 

深圳国资不仅在关键时刻作为“白衣骑士”,还凭借综合性投资平台——深创投、国有资本投资——深投控、国有资本运营——深圳资本、战略性基金管理平台——鲲鹏资本这四大股权投资平台,成为投资界公认的“扫地僧”。

官方资料显示,深创投目前管理各类资金总规模约4292亿元,包括150只私募股权基金,13只股权投资母基金,19只专项基金(不动产基金、定增基金等)等。

截至2021年末,深创投累计投资项目1406个,其中206家企业顺利登陆全球17个资本市场,在投资项目数量和IPO数量上稳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

在创投业务板块,深创投主要投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涵盖信息科技、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相较于深创投,鲲鹏基金更聚焦国企改革,以多渠道融资募资为手段,布局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截至2021年6月底,资产总额达736亿元。

成立于2007年的深圳资本,前身为深圳市远致投资有限公司,是为推进国资管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推动深圳国资整体资本运作战略,专门成立的国资辅助履职平台和国有资本运营专业平台。

作为全周期投资并购服务平台,深圳资本运作的产业基金涵盖并购基金、新兴产业基金、投贷联动基金、平稳基金等。

与前述三家平台相比,深投控是多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前十大股东,其中深投控资产规模高达数千亿,是国有资本投资界的“巨无霸”。

作为深圳最大的国资运作平台,深投控以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为主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深投控旗下全资、控股企业41家,包括国信证券、天音控股等13家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底,公司总资产8454亿元、净资产3528亿元。2021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396位,较2020年上升46位。

值得关注的是,与深投控对标的是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

国家控股、公司化运作、集团化管理的淡马锡公司,在资产运营及管理方面成绩突出。截至2019年,淡马锡45年来的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高达15%。

2020年6月,深圳国资委曾公开表示,深投控对标淡马锡的改革方案主要集中于授权机制、法人治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资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等六大机制。

一位接近深圳国资委的人士表示,之所以是深投控,而不是国资对标,一方面是因为深投控本身可运作的资金量比较大,有条件去做纯市场化的运作。另一方面深投控的上市公司较多,而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会制度方面具备成熟的操作模式,更好对标淡马锡模式的政企分开、高效的董事会制度等。

成长的可持续性 

2021年,对于深圳国资委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1月26日,深圳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勇健在工作报告中表示,全市国资国企提前半年完成国家部署的三年行动任务,在改革中期评估中获评A级。

同时,提前一年完成综改试验主要任务,改革成果被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改革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深圳经验”向全国推介。

王勇健要求,2022年要重点抓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支撑城市经济平稳运行上展现新作为;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在先行示范推进战略战役性改革上展现新作为;锻长板补短板优布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等八方面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锻长板、补短板、优布局”的工作要求。具体来说,是坚持市场化方向,以更大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主责主业和资本市场集中。围绕全市“20+8”产业集群工作部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深圳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可以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看深圳。”李锦说,深圳国企改革的步伐大,具有弯道超车、后发制人的特点,三年的经验需要好好总结。

“当然,对深圳的国企改革不能一下子说得太满。”李锦认为,在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之下,深圳国资的增长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在未来,如果深圳国企中出现类似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对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对于全国来讲也有示范作用。

(作者:李域 编辑:辛继召)

李域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长期关注券商、公私募等领域,喜欢研究投资这件事,常驻深圳,欢迎交流和提供线索!请联系:liyu@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