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2022|恒生银行王丹:财政及货币政策力度有限 房地产将呈两极化

港湾商业观察2022-01-29 16:10

编者按:异常不平凡的2021即将过去,2022迅速来临。


每一个岁末年初,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都向往着新年新气象有更多精彩。


回顾2021年,“不平凡”这三个字尤其体现在下半年,“双减政策”、“房地产违约”、“互联网巨头们争相裁员”、“元宇宙是明天的希望吗?”,这些话题显然已经从微观行业蔓延至全社会,每一个身处其中者,其命运颠沛流离影响巨大,诚如那句经典的话“时代的一粒沙,可能是个体的一座山”,哪怕是不受影响的旁观者,恐怕也或多或少能感知到社会情绪的变化,不少人仍在彷徨与挣扎。


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写道: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务,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此外,让生活自然进展。请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宏观经济与微观个体密不可分,经济总量更是涵盖了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着的百态命运。


由此,即便下半年受相关行业波动,我们仍能欣喜看到,政策也在及时调整,比如12月中旬的降准、1月中旬的降准降息,以及高层对于稳经济的各项表态。


从门内看门外,还是从门外看门内,这是两种逻辑。从内看外,疫情下中国经济仍然是稳中向好,出口高速增长,近期财政部所公布的财政收支情况无论个税,还是企业所得税,都在高速增长,可见韧性之强。


从外看内,贝莱德、高盛等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加码中国,无疑,他们作为全球风向标的作用与意义,代表着这里仍是全球投资者最青睐的绝佳之地。


2022年全球及中国经济有哪些看点?可能有哪些故事?政策层面与现实生活的接驳点在哪?投资策略又该考虑哪些变量?《港湾商业观察》特别推出年终专题“连线2022”系列,我们试图以深度连线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专家学者们的多元思考与判断,希望能为坚韧不拔的你提供部分参考。


《港湾商业观察》李镭


“稳经济”是2022年中国经济的总基调。


尤其是近期政策层面尤其MLF(中期借贷便利)以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调,可见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管控的重视程度。


从2021年12月份至今,虽然短短一两个月,但高层对2022年宏观经济的总基调“稳中有进”、“稳中有底”,也给了市场较大信心与预期。


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的讲话备受市场热议。刘国强指出,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


他强调三点: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就在刘国强表态前后。1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开展7000亿元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分别降至2.85%、2.10%。


1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受权公布LPR公告显示:1年期LPR从3.8%下调至3.7%,连续第二个月下调;5年期LPR从4.65%下调至4.6%,创20个月以来首次下调。


显然,货币政策层面较大力度无疑将为实体经济与众多企业添砖加瓦。如何看待今年宏观经济前景走势,《港湾商业观察》日前对话了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博士。


01 财政及货币大规模刺激没有空间


王丹在美国的华盛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方向为计量,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之后她在中国科学院作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业。她主持负责了中科院对中国畜牧业的大型全国调研、农产品价格,并参与国务院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评估。


 (图为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博士)


她研究中国经济多年,此前担任全球知名的商业分析机构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重点研究宏观经济、中国城市发展和国家风险。她参与主导的商业项目涉及中国海外投资、消费市场、人口、农业及财政等,客户包括大型跨国公司、政府及科研机构。


王丹认为,央行高层的提法对市场信心较为有效,改革进入深水区,现在可以借着抗疫的窗口期,顺水顺风做一些比较难的改革。


“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存在排序优先级。政策上一直在鼓励贷款给中小企业,不过疫情确实是一个硬约束,尤其是与疫情消费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而银行贷款可能更愿意给头部企业;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开发贷的约束并没有放松,即便在2020年和2021年房地产比较艰难的时刻,这一约束也没有放松。所以,目前持续释放流动性,确实说明政策层面看到经济有所承压,预计很多资金还是会对实体经济有所帮助,起到稳增长作用。”王丹指出。


王丹预计,春节前后及上半年不排除货币政策上继续在降准和降息方面发力。


不过,她也强调,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虽然有所宽松,但远没有大规模刺激放松的空间。


一方面,货币政策上需要考虑人民币的汇率,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等,所以目标众多,加上今年存在通胀的压力,所以货币政策宽松的幅度比较有限。


“2021年很多人提出‘滞胀’,因为国内内需很差,所以胀没有起来。但今年,我觉得滞胀是一个真的风险,因为首先经济减速是确定的,其次通胀方面,包括一些流动性宽松加码,稳房地产、基建以及消费端可能的补贴,最后都会反映在价格端。”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2021年相当于比GDP是有所收紧。地方政府债务也控制了多年,存在制度约束,突然2022年让地方政府大幅扩张债务,可能性也不大。而且,即便是做新基建项目,它的比例相当于传统基建也就10%-20%,不能变为增长引擎。


02 制造业投资的新阶段


在王丹看来,中国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主要矛盾并非要把经济增速推上去,而是要达到高质量增长,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更偏重于民生,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市场,这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


她谈到,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产业链的升级,科技创新,其实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动能并不依托于传统的经济引擎。


她继续指出,中国传统基建目前已经过了高峰期,更接近于日本的阶段,只有维护和升级的需要,而没有重建或大规模建设的必要。


王丹强调,2022年宏观经济的较大看点是消费、制造业投资和出口。消费预计央行可能会通过数字货币的形式做居民补贴。


“制造业投资和出口,我觉得是共同重要的两块。因为出口的一大块也是反映在工业生产制造业领域,而制造业投资2021年全年都在加速,下半年增速更为凸出,全年有15%的增速,这是过去20年中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而且它的经济价值比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更快,其中很重要的推手,那就是高科技的投资,这些项目动辄几亿,几十亿,所以加总数量相当可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再加上生命科技相关的实验室建设都是未来方向。”


王丹还指出,2022年制造业投资仍将提速。因为“十四五”期间,政府层面的规划是每年研发国家的投资平均增速是7%,私人的投资一直快与政府投资,所以,制造业相关的投资会非常巨大。


03 出口增速仍将保持双位数


另外,谈及出口方面,王丹表示,预计今年仍有10%左右的增速,虽然增速较2021年有所放缓,但仍有多重利好。


第一,国外产业链重建需要时间,而且疫情反复,其实对于不少国家来讲,它的采购必须要依赖中国。另外,对于欧美来讲,给消费者的补贴到今年一季度,差不多就到了终止的阶段。


第二,欧美的货币周期虽然在逐渐退出,但财政周期却要开启。财政周期是指要升级和维护,包括修基建、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等项目。这对于中国与之相关的出口仍然是较大利好。


第三,欧美的房地产,在疫情以后都走势较好,房地产价格处于上涨阶段,这一背后有很大的需求将渗透到中国,会利好我们的工业生产体系,这对于劳保用品等相关的出口,都起到较大支持。


“所以,出口方面,并非只有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居家需求,还有财政周期开启后,也利于中国的出口。”王丹说到。


由此,王丹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3%。出口仍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引擎。


04 房地产将两极分化


至于外界较为关注的房地产,王丹向《港湾商业观察》强调,价格上可控,债务上仍存在风险的,尤其是地方性的房企。


“中国目前有一百万家左右的房地产开发商,市场比较关注头部的,但地方上的小企业可能退出更快,这多少会关联到地方的商业银行。当然,此前地方也发生过倒闭现象,只不过近两年倒闭的房企可能会增多,相信地方政府在处理起来有经验,也有能力,目前来看,市场的退出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整体上,王丹判断,房企违约潮今年仍会继续,甚至可能会比去年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需求偏弱,另外市场已经对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预期,大城市不太可能放松,且房产税也会影响市场买房的信心。


王丹指出,全国来看房地产市场销量顶峰已经过去,从第七次全国普查数据来看,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要比此前预计的快,它达峰的时间要比此前预计得早,但是房地产建设已经超前了。所以全国住宅市场的增量要下行。即便一部分会被政府的廉租房、保障房代替,但从均衡价格上看,也将拉低市场的均价。


不过,王丹也谈及,虽然未来两三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将下行,但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中国的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房价虽然高,但工作、居住以及生活也更优,更加国际化,因此这些区域的房地产的周期仍将上行,受房产税影响不大,即便短期有所调整,但还是会上涨,目前只是处于堵和控制的状态;其他地区的房地产原本就供大于求,下行风险较大,再加上人口增量有限,且很多人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所以人口净流出现象可能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又将起到负作用。”


(作者:港湾商业观察 )

港湾商业观察

自媒体

新商业、新观察、新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