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冬奥丨首次实现“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能力

相约2022北京冬奥会朱萍 2022-02-05 12:59

此次冬奥气象科技创新实现两个“首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 “北京市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冬奥组委的领导下,携手河北省气象局,按照‘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要求,全力以赴投入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2月5日,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城市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季崇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了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情况。

据介绍,北京市气象局建立冬奥北京气象中心运行管理机制,成立“1办10组”工作机构。与北京冬奥组委和城市运行保障指挥部等内设的10个工作机构紧密对接,明确78项正赛服务需求,编制总体工作方案和10个专项“两案一表”,细化8类风险事件、80个风险隐患场景,做足人员、设备、场地备份措施。开展风险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与此同时,聚焦赛事及相关活动运行,强化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季崇萍介绍称,科技冬奥“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体系所有产品实现落地应用。赛区“三维、秒级、多要素、多尺度”综合立体观测网稳定运行。冬奥数据服务形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相互备份格局。建立“三级六方”会商协同机制,实现多点灵活的现场视频会商。

季崇萍坦言,山地气象预报核心团队的组建是“五年磨一剑”。

按照“一场一策”“一项一策”的服务要求,在中国气象局的组织下,2017年从北京市气象部门、中央气象台及周边省区市气象局等抽调业务骨干人员,在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及冬奥组委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组成服务运动员、教练员及赛事组织方的预报团队,连续5年冬季在赛区开展实地预报训练。

在发布会,季崇萍透露,此次冬奥气象科技创新实现两个“首次”。一是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组织实施了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试验。构建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立体、加密气象观测网,为冬奥气象预报技术研发和实际服务提供了精细的天气“背景”数据,也为深化我国山地气象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首次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业务天气预报能力。基于数值预报、机器学习等技术,形成覆盖冬奥赛区百米网格、十分钟更新的冬奥气象预报产品,大幅提升了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有效支撑了预报服务团队开展精细气象服务。

对于“百米级、分钟级”的具体含义,季崇萍进一步介绍称,这是指在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可以提供网格间距达到100米,时间精确到10分钟一次的预报,因为要满足冬奥的高精度的短时临近预报服务需求。

“我们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相关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利用加密的自动站、雷达数据以及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等,采用了一系列的资料融合等技术方法,生成了可以覆盖冬奥山地赛区百米、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天气要素的预报。” 季崇萍指出。

与此同时,全面做好冬奥赛时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北京气象局也将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滚动更新预报,针对竞赛、保赛、观赛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

 “我们根据最新的资料分析,截止到2月20号,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气温与常年接近,在这期间主要有以下三次冷空气活动, 2月7日前后,有弱冷空气影响,有3、4级北风;2月11至13日前后,有弱冷空气及雨雪天气过程;2月18日前后,有冷空气活动。因时效较长,以上预报还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将密切跟踪天气气候形势变化,及时更新预测结论。” 季崇萍指出。

另据北京市交通委二级巡视员商万友介绍,为做好极端天气下,道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北京市交通委坚持做好保冬奥交通和城市交通:

一是建立完善道路设施应急指挥和值班备勤体系,交通部门设立冬奥保障道路设施应急备勤点70余处,备勤人员1300余人,抢险机械设备800余台套,(其中,铲冰除雪应急点位35处,人员509人、车辆设备322台套),遇有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应对。

二是实时掌握气象动态,提前研判、提前布置、提前准备。

三是加大城市公共交通保障力度,通过加密车次、延时运营、加开临时运力等措施,合力保障市民出行。

四是及时发布交通信息,运用北京MaaS一体化交通出行平台、新媒体、室外电子屏等传播频道,广泛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引导群众减少出行、安全出行。冬奥赛事期间,交通部门保障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为北京交通顺畅出行保驾护航。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

朱萍

高级记者

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上市公司、创新企业), 机械制造、环保等领域。擅长深度调查,开得了挖机。欢迎联系爆料:zhupi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