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居民财富配置的一个资产类别,一直以来都被视作高净值人群的标配。
回顾过去十年,信托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一路下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多位资深行业人士交流获知:2013年前后,信托产品的收益普遍在11%左右,其中不乏12%以上的;随后这一收益率一路下滑。
截至目前,多数信托产品的收益大概在7%左右,但仍略高于针对普通投资者的各类无门槛固收资管产品。
信托产品收益下滑有多个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无疑是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整个社会无风险收益的持续下降;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大资管行业风险出清和转型改革的多样化因素。在以房地产融资三道红线要求和非标压降为主要任务的转型背景下,信托行业的转型发展是近年来行业的关键词,也是其面临最主要的任务。
于是,一个更为现实性的问题出现了:信托产品作为高净值投资者的主要配置方向之一,其是否还能产生相对优势的收益?如果信托产品不再具有明显的收益优势,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客户流失?
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针对上述问题,不同的受访人士均给出相对一致的预判:短期,比如就今年内的表现来看,信托产品的收益大概率将稳定在当前水平,不会再继续下降。
信托产品收益或保持稳定
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从风险和收益两方面向记者表达了其对今年信托产品表现的看法:经历了收益率持续下滑后,今年信托产品收益率可能会保持稳定,或者小幅下滑,这主要在于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非标类信托产品供给会降低,而股市波动加大,可能引发投资者资产配置更趋平衡,信托产品市场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他认为,从风险角度看,今年稳增长压力增大,部分行业企业信用状况可能有所松动,不过更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利于帮助企业克服短期困难。具体来看,房地产行业政策已经开始偏向回暖,但是部分房企的债务压力仍较大;地方融资平台仍会受限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的约束,部分欠发达地区的融资主体信用状况值得关注。总体来看,今年信托产品的风险情况要好于去年,但是对于重点行业、重点主体还是要特别关注信用状况的变化趋势。
一位大资管行业资深研究人士则从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角度对记者分析,从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上来看,下降的余地有限。因为信托产品与普通的基金或理财之间的收益利差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不太可能再继续往下走;再往下走信托产品的吸引力会下降,未来更多的是结构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信托产品总体或者平均收益率维持稳定的情况下,由于产品结构出现的变化(更多的标品、固收+等),其风险和波动可能会相较过去以非标产品为主的情况时,有所放大。
而一位信托公司业务人士则从业务的角度对记者分析:今年信托产品的收益大概率会维持在目前7%左右的水平上,从现实角度来说下降空间已经不大,我们认为7%以下买的人就很少了。“我们其实现在产品都很少了。”
他表示,其实近期观察来看,房地产类信托的收益并没有下降,部分产品的收益还有所回升,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舆论敏感的位置上,投资者相对谨慎,因此价格较高。
从数据上来看,普益标准信托理财2021年四季度报告显示,本季度投资于房地产、工商企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领域的信托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均略有上升。其中,房地产领域1至2(不含)年期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环比上升0.17个百分点至7.62%,2至3(不含)年期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与上季度持平为7.77%,3年期及以上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环比上升0.14个百分点至8.77%。
持续转型
多位信托业务人士对记者指出了业务方面的一个具体变化,即今年可能更多地从房地产类转移到城投等其他类型产品的信托业务上。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周期差不多已经结束了,这个领域高度依赖部分大型开发商,现在看来,这些开发商即使政策比较友好也主要是出于偿还旧债,很难有新增,但是资金需求仍在,因此长期来看价格还是会下来,长期而言这些主力融资方可能会逐渐从信托行业消失。”一位信托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与此同时,城投债、证券市场产品迎来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长期来看,固收产品是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资产配置类型,平均占比在50%左右。随着融资信托压降,地产项目不断爆雷,高净值人群对产品安全性要求更高,私行财富货架类固收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当前私行财富货架主要缺少5%-8%的类固收产品,缺口普遍在十亿甚至数十亿的量级。
对此,平安信托研究报告认为,信托公司应利用FOF、固收+产品大爆发契机,结合过去在非标上的渠道与客群优势,定位私行非标替代产品,与券商/公募基金错位竞争。
信托行业的转型探讨几乎与这个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究其根本难点,信托作为面向高净值人群发售的具有投资门槛要求的投资品种,被“默认”应提供更高的收益。在刚兑尚未打破、正确的投资理念尚未形成之前,在人们的投资理念中,收益的高低并不是与风险的大小相匹配的,而是与投资金额高度挂钩,投资门槛高,与之相对应的投资收益也更高。
即使是在目前,随处可见的信托产品宣传推介中保留的一大特点是,按照投资金额区分产品收益。如记者获得的一份信托产品介绍文件显示,投资金额100万收益7.6%;投资金额300万收益7.7%。
随着非标融资的压降和转标过程的持续,这种做法以及背后的理念都势必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信托公司的“恋恋不舍”。
记者从市场了解到,这种“恋恋不舍”的最典型表现就是:灵活的信托公司们在满足监管要求和业务惯性的平衡中,创造了诸多介于“标”与“非标”之间的业务形态,或者以非标方式操作标准化业务,其属于业务创新还是监管套利有待时间检验。
对于今年信托公司的转型过程可能出现的特点,袁吉伟对记者表示,当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必须加快创新转型步伐。个别头部信托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转型成果,大部分信托公司距离回归本源、优化业务组合的转型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他认为,今年,信托公司仍会下大力气推动转型,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布局、服务信托、财富管理创新方面,还有更多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业务的模式升级和业务领域拓展也会有所尝试,诸如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需要紧跟相关REITs业务发展的趋势,寻求相关业务机会。此外,信托公司在建立与创新转型的配套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也会有较多举措,诸如专业化团队建设、人员结构优化等等。
(作者:方海平 编辑:曾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