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地新年第一会 以长三角一体化赋能营商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海平 南京报道
2022-02-11 05:00

各地党委、政府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会”,往往会传递出当年度的重点工作信号。

2022年农历虎年上班后,江苏省将新年第一会的核心词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对此,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苏2022年新年第一会选择长三角一体化,显示出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2020年和2021年,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共有14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支持资金4.7亿元。根据江苏省的安排,2022年在示范区内安排新建、续建项目达80多项。

与之同时,省级之下,江苏13个地级市的新年第一会虽各有侧重,但产业强市、营商环境的塑造则是主旋律。

持续推动一体化

江苏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主要领导兼任。

从新年第一会看,在进入“十四五”后,江苏要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要在一体化发展中取得新成效。

当前,江苏省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是通过高质量的一体化为省域发展赋能,共提出需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点事项、重点政策共8个方面60条。过去3年的实践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加速期,迈入快车道。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三周年会议上,江苏省长三角办主任、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表示,通过一体化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如,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太湖清淤固淤试点方案、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等。

过去3年来,在科技创新链上,沪苏浙皖共同组建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实施了2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轨道长三角上,江苏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项目中6条已经建成通车;在长三角的循环畅通上,共实现了11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一体化中的核心,其中已有32项共同认定的制度成果执行。比如,在统一规划体系方面,示范区出台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率先实现跨省域空间规划“一套标准管品质”。以及,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设立示范区统一的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获得跨区域项目赋码,首次实现权限属地方核准的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2022年,第二批41项制度将落地实施。

根据江苏省新年第一会要求,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要更加侧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交通、旅游等领域形成更多一体化成果。

李侃桢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向着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

一体化赋能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共塑营商环境是各地追求的重点。

过去3年的实践显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沪苏浙皖共同设立了示范区统一的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获得跨区域项目赋码,首次实现权限属地方核准的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

而从江苏13个地级市的新年第一会看,尽管会议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全部涉及到营商环境的建设。如,镇江市就将产业强市和营商环境改革两大主题融合在了一起,要求以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的大发展;南京市召开了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的水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常州则要求以最好的营商环境来冲刺城市跨越万亿台阶。

在为诸多企业、招商团队等颁奖后,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会上指出,对于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的各类问题,2022年要重点抓,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真正为企业解难点、止痛点、通堵点。

从实践看,因为近些年的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建设,“空间距离”已不是阻碍企业投资的首选。镇江某企业负责人就在大会上表示,当前,企业投资最看重的是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即,破除“遇到问题找熟人”的惯性思维,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法律制度去解决。

江苏大学教授孙华平认为,从镇江新年第一会上获得“书记项目奖”的10个制度创新案例看,在于以营商环境作为各项制度创新的牵引,“比如,红色代办员就是为项目建设服务的,制度建设上就赋予了代办员解决协调问题的权限,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镇江亦将开发区整合和招商制度作为了营商环境的重点内容。镇江发改委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将在2022年6月底之前完成各类开发区的整合,其中保留园区的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将土地资源等向主导产业倾斜,提高新签约项目与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则强调新上项目的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指标,以提升项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

作为体现营商环境的重要载体,镇江整合调整后的开发区,将只保留政府公务员和市场化招聘这两类人员,对于市场化工作人员,将以市场业绩作为薪酬的主要来源。镇江党政主要领导在会上均指出,市场化人员的收入“上不封顶。”

(作者:王海平 编辑:周上祺)

王海平

政经版记者

浸淫区域、产业经济和财税金融等领域,关注政府治理,关心两岸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