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交通“蝶变”:探秘亚洲最大轨道交通“大脑”

相约2022北京冬奥会杨清清 2022-02-14 18:42

如今的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已蝶变为覆盖北京市域的超级网络,成为目前市内最为便捷的出行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清清 北京报道

在“双奥之城”北京,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最佳选择。而每天开行超10000列、运送乘客超千万人次的轨道交通背后,又是如何高效运转的呢?

2月14日,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多个媒体参访了这个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调度大厅。

据介绍,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简称“轨指中心”)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路网管理中枢。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调度枢纽,轨指中心主要承担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协调与应急处置、票款清分清算与一票通卡发行管理、运营信息汇总与统计分析、运营评估评审、网络化运营设备设施系统标准化管控工作,以及研究提出有关票制票价调整意见等工作职责。

摄影/记者杨清清

“双奥之城”蝶变

自1953年开始筹划地铁建设,1969年开通国内首条地铁线路,如今的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已蝶变为覆盖北京市域的超级网络,成为目前市内最为便捷的出行方式。

摄影/记者杨清清

据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共有27条线路,运营里程783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已覆盖了北京市16个行政区中的12个,其他4个区由市郊铁路提供服务,也就是说轨道交通覆盖了100%的北京市域,中心城750米范围内站点覆盖率达到27%。

目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公里半径覆盖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网络中两点之间最远里程101公里,相当于2.5个全程马拉松距离,到2021年底,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出行分担率已达到57.4%。

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升级的过程中,也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相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北京申报2008年夏奥成功时仅有2条线路、54公里运营里程,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时,已扩展为8条地铁线、200公里。

今年,时值冬奥会盛事,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更是拥有27条地铁线、459座车站、72座换乘站,线网规模达到783公里,以及两条以奥运命名的线路。除地铁外,还有353公里的市郊铁路线路。

“大脑”智慧调度

目前,北京地铁工作日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2019年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达1200万人次),相当于每2个市民中就有1人乘坐地铁,形成了一个千万量级的超大“地下城市”。

这种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与小汽车出行相比,1位地铁乘客可减少77%的碳排放,照这样计算,北京地铁一年可减少碳排放738万吨,相当于4.1亿棵树木的吸收量(约4个亚马逊森林)。

为有效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效率,北京地铁一天开行10700列车,高峰时段820组列车同时在线,一天行走214万公里,距离相当于绕赤道53圈。

庞大的客运量背后,北京轨道交通如何有序行进?这离不开轨指中心的智慧调度。在轨指中心一期指挥调度大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直径长达63米的圆形大厅,矗立于中央的则是一个巨型显示屏和13个扇形区域。

摄影/记者杨清清

“这里就是北京轨道交通‘大脑’,中间的大屏实时反映着路网各线的运行情况,一个个移动的小圆点,代表着一列列穿梭运行的地铁列车。”据轨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就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枢。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轨指中心建设了智慧调度指挥平台,对全路网各线路的列车运行、设备运行、客流组织等进行全方位的集中监测,并依托大数据、视频分析等技术,对路网运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工,支撑路网运营指挥调度工作,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或处理相关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杨清清 编辑:李清宇)

杨清清

资深记者

关注人工智能、电商零售、新兴科技及传统零售变革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