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去年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 农行、建行表现亮眼

21低碳李德尚玉,实习生王栩萌 2022-02-16 20:33

2021年绿色贷款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王栩萌 北京报道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不断优化绿色信贷规划,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称绿色贷款持续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对外公布2021年绿色贷款情况,仅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公布了相关数据。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1年末,农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30%;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万亿元,增速45.67%。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出炉、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等政策相继出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向相关政策支持领域和产业倾斜,也有效促进了绿色贷款的发放速度。 

碳减排效益项目占67%

结合2021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绿色贷款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据央行数据,2021年绿色贷款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这组数据表明减碳会占据绿色金融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未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绿色金融目标进入2.0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将以减碳为核心。央行公布的绿色信贷数据直接间接减碳的占比达到67%,还有进一步的上升趋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贷款投向来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政策重点支持领域的占比较大,这说明相关政策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重点领域提供精准的信贷支持。

2021年是绿色金融政策制度频频落地的一年。

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指导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金融机构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探索开展碳核算,未来将适时推广到全国。人民银行还发布了新版绿色债券目录,出台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逐步清晰。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明确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也被认为是目前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选择。

曾刚认为,一方面,商业银行当下面临着挑战:资金比多,投放难度客观存在。

“虽然一月份货币信贷数据还不错,但是实际上是否可持续还值得探讨,信贷有相当部分实际上是流向基建领域的,产业端的市场主体现在处于相对比较低迷状态,对于银行来说个人业务增长也不快。”曾刚表示,从银行角度来说,当务之急是怎样挖掘新的领域。目前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是银行寻找新资产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从短期来看,因为绿色金融也符合稳增长的要求。“因为稳增长首先要稳投资,监管层面现在反复强调跨周期,显然是希望在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结构上有所转型。所以,在稳增长托底的同时,其实并不需要回到传统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老路上去。”

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占比高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趋于多元化,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为绿色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未对外公布去年全年绿色贷款情况。此前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披露,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了2021年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情况,发现国有大行绿色贷款在所有商业银行中增速相对较高、所占份额也较大。

据工商银行公开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2.15万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工商银行官方微信渠道了解,工商银行主要通过低碳、零碳、减碳、负碳四条主线推进投融资低碳企业转型。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等产业;支持企业节能改造、能效提升项目及高效节能装备;支持碳捕捉等前沿项目及碳汇林建设。其中,在能源领域,工商银行清洁能源贷款已成为该行电力行业贷款的主体,特别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规模市场领先。

不久前,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于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上介绍,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30%。农行绿色信贷主要围绕经济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强化政策配置,先后出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多项新能源信贷政策,并已落地全国碳交易市场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根据中国银行公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截至9月末,境内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人民银行口径),比年初增长25.16%,大幅超过全行平均贷款增速。发行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绿色债券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量居国内商业银行首位。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除已签约项目外,中国银行不再向境外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

建设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2021年该行银保监会口径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万亿元,增速45.67%,创历史新高。同年,该行成立了“中国建设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以及2022-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

此外,交通银行2021公布的三季度经营业绩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交行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9.81%。邮储银行三季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3467.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4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披露口径中,依然区分了人民银行口径和银保监会口径。

对此,汪惠青解释,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统计口径主要有人民银行绿色贷款口径和银保监会绿色信贷口径。

从覆盖范围来看,银保监会的统计口径更广泛,增加了对绿色融资的相应考核。随着构建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工作不断推进,绿色贷款相关标准体系将不断完善、部门协调不断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需严格遵循监管要求,并做好绿色贷款项目的跟踪监测工作。

未来绿色贷款减排效果须可衡量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巨大需求推动下,碳金融产品和服务迎来创新高潮。制定相关标准能够补齐监管空白,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引导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完善绿色低碳产业贷款统计标准,协同构建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

如何理解“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目前央行的统计口径中绿色贷款是否包含这一部分?对此,汪惠青表示,绿色信贷是以信贷资金服务绿色发展,减排效果是检验绿色信贷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减排效果难以量化,相关项目存在“洗绿”的风险,那么绿色信贷的“绿”就会打折扣。

根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确保“双碳”目标如期达成,我国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汪惠青认为,为满足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绿色贷款的减排效果必须是可衡量的。不仅是绿色贷款,未来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等都将朝着碳减排效果量化的方向发展。

汪惠青预计,2022年在政策的引导下,碳减排关键领域仍将是绿色贷款支持的重点。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在年度工作会议中也都布置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各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在较高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下,2022年绿色贷款的投向领域将更加丰富。受需求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绿色贷款产品和服务上也将有所突破。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王栩萌 编辑:李博)

李德尚玉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