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
凛冬即将过去,春暖花开指日可待。但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未来依然充满未知。
此前,房地产行业已经出现零星的违约迹象;2021年开始出现较以往更频繁的违约。虽然违约事件对产业链上下游以及金融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但去年底以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开始有回暖趋势。
从企业行为来看,资产处置、人员结构调整是多家房地产企业收缩成本的手段之一。
沪上一家房地产企业融资部门人士张丽(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下其本人的心态不太乐观,包括张丽在内的不少房企从业人员可能需要另找工作。
多家房企减员
张丽在春节期间就对记者表达了可能要换工作的担忧,年后开工果然证实了她的想法。身处融资部门岗位,张丽表示:“相对而言算比较好的,在此之前,营销、投资等部门已经相继缩减部门。这体上,比例大概占到10%。”
张丽从事地产融资业务的时间并不长,她的一位资历高得多的同行前辈是另一家房企融资部门负责人。但在经历两家房企风险事件后,这位前辈现已转投另一家区域性小型房企。
不过,张丽所在的房企并未“爆雷”。她对记者解释,部门缩减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战略收缩,最直接的原因是上海的拿地政策改为“摇号”后,自有资金不足的中小型房企很难继续维持扩张。
张丽所在企业的缩减规模在行业内并不算高,那些已经出现明显债务问题尤其是在市场上违约的房企,比如最近一年来的绿地、泰禾、金科、合景泰富、雅居乐、宝能等房企,均有人员优化的信息见诸报端。
从上市房企的公开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万科在册员工数量为10.58万人,相比前一年同期的13.35万人减少20.7%;富力共有员工约3.58万人,前一年同期为3.92万人,而再往前一年的2019年末更是达到6.23万人;出现债务问题的泰禾,2020年末员工数量仅6096人,同比减少31.5%。
从金融机构跳槽到房企之后
行业景气度和氛围转变原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这一回却来得猝不及防。张丽大约在四年前进入房地产行业,从事融资业务,彼时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近日接触的多位面临减员危机的房企融资人士身上,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其中很多人来自资管机构。张丽亦是如此。她此前在一家信托公司担任信托经理一职,从事信托非标业务。信托等资管行业经历一段黄金岁月之后,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开启了新一轮转型改革的大幕。
作为资管行业改革转型的重点,非标业务遭受重创,相关机构、部门出现重大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一波离职潮。恰好,这一波也被张丽赶上了。“当时公司倒没有明确说要裁员,但是收入大幅下降了。”
对工作和前途感到迷茫之时,张丽获得了一个房地产企业融资岗位的机会,收入较此前信托公司降薪之前有翻倍增长。
记者采访到的多个案例,都有类似情形。彼时从资管机构跳槽到房地产企业的多位人士,收入都获得至少翻一倍的增长。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其月薪从2万-3万增至4万-5万。要知道,此前身为金融从业者,这批人员已经堪称市场上的高收入群体了。
不过,近年来地产行业的薪酬已经在走下坡路。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统计指出,80家典型上市房企薪酬总量增速已经连续三年收窄,2020年人均薪酬首次出现下降,50分位值为18.3万元/年,高管薪酬同比下降5%。
正因为如此高的薪酬吸引力,此前数年间,一大批金融从业者流向房地产企业融资部门,其中不乏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
产生这一流动趋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尤其是以非标业务为代表的信托行业相伴相生、“互相成就”的紧密合作关系,房地产与城投一起构成了过去十年间支撑信托行业高速发展的两大基石。
随着资管转型和地产调控的推进,这种紧密合作关系也在逐渐走向解体。“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周期差不多已经结束了,这个领域高度依赖部分大型开发商,现在看来,这些开发商即使政策比较友好也主要是出于偿还旧债的目的发行信托,很难有新增量,长期而言这些主力融资方可能会逐渐从信托行业消失。”一位信托行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
不管是信托、资管还是地产,都已经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不得不思考下一阶段的生存方式。
或许正是此前表面看来“欣欣向荣”的行业势头,让从业者们出现了预期上的偏差,从“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到如今“活着就好”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过于乐观的预期还体现在个人不断提高的杠杆上。记者从市场了解,在行业向上的周期中,从业人员加杠杆置房购车等是普遍操作,但在行业周期转而向下的阶段,难免有部分人陷入困境。
(作者:方海平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