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万亿城市圈集结成型 互联互通与产业协同双向进击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张文卓 2022-02-18 15:40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张文卓  广州报道 元宵节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迎来新进展,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先导索顺利过江,大桥东西主塔实现成功“牵手”。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珠江东西两岸车程将大大缩短,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间联系将更加紧密。

实际上,包括深中通道在内,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对接”建设正加速,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受益于内部城市间的紧密联系与产业协同,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

随着空间对接、机制衔接、产业互通、科创协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变得愈发紧密,这片面积在全国仅占0.6%的土地上,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已初显雏形。2021年,随着东莞新晋“万亿之城”,粤港澳大湾区万亿城市圈集结成型;随着纵横交错的路网把大湾区城市连接在一起,“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目标逐渐实现。

“硬联通”“软对接”推动要素畅顺流动

2021年年底,佛山二号线一期迎来通车,一条轨道串起佛山绿岛湖与广州南站。佛山的“西门户”与广州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数十万“广佛候鸟”的通勤变得更为方便。

通勤广佛、来往深莞、跨越珠澳......在粤港澳大湾区,每天有数百万的居民需要跨城甚至跨境通勤。近年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在“硬联通”上,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约4894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大湾区铁路运营总里程2251公里。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完善打通了有形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但基础设施要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要“软对接”来助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殊环境,加速体制机制“软对接”,降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本,打通要素流动阻点,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整体发展优势。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表示,与其它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包括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多种体制并存”既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挑战也是其优势所在。珠三角城市与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将成为大湾区释放集聚效应所带的经济潜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比如,全面启动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等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港澳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试点,推动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积极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等等,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跨境理财通”试点就是一项推进规则衔接、民生互通以及产业国际化的一举多得的重大尝试。2021年9月,“跨境理财通”正式落地,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落地一月,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即达到7600人,境内银行通过资金闭环汇划管道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752笔,金额1.31亿元。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苏赟表示,这不仅有利于大湾区居民更加灵活地配置家庭资产,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利于三地金融机构扩容业务、深化合作,推动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对接”走深一步。

广东还通过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和“数字湾区”建设,拓展商事制度衔接、职业资格互认、标准对接等领域,加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东莞市委党校教授黄琦认为,对接港澳现代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标准,将带动提升珠三角城市现代服务质量,形成“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中国湾区模式,可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产业协同助力万亿级城市群崛起

随着2021年东莞迈入“万亿俱乐部”,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香港五座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城市,共同组成了超级“万亿城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能够成为培育万亿GDP城市的沃土?林江认为,主要是因为大湾区城市之间互为依托的“伙伴关系”激发了彼此的产业活力。

邻近的城市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似的产业布局,产业链的互利互补为城市间的分工协同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以广佛肇、惠莞深、珠中江三大城市组团经济圈为例,其突破城市边界的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带来了合力。

以广佛同城为例,近年来两地大力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凸显了“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广州在智能制造、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优势,与佛山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优势实现互补,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

在汽车领域,广佛则重点发挥广汽集团、一汽大众(佛山)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开展合作,重点培育出了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促进了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今,广佛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2个产业总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重大产业的集群优势为两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能,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将继续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市为核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

广东产业集群为何要跨越城市来布局?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表示,产业集群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完善,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很难由一个城市来完成,科研、技术、生产等环节需要多个城市来分工协作,而创新则在充分竞争与充分协作中产生。

以东莞和深圳为例,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意味着,莞深两城的产业合作已从传统的工厂协同迈向了更高层次的科创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珠江口两岸,一直存在着东岸的整体实力很强,西岸的实力相对较弱的落差。如今,随着跨越珠江口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突破传统城市组团的壁垒,跨越珠江两岸的产业互通也在逐步深化。

2021年3月,在工信部公示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广佛两地携手深圳、东莞共建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携手惠州共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均入选其中,成为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

而珠江西岸的各大城市,也在积极打造承接珠江东岸产业外溢的平台。2021年年底,珠海市提出,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谋划推进深珠合作示范区、伶仃洋(深珠)通道建设,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

在深中通道的第一出口马鞍岛,将率先承接深圳前海的产业、人口、资本等外溢红利,吸引优质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建设成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这将有助于优化珠江西岸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张文卓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