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极端气候频现的时代背景下,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尤其是必须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确保粮食安全,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
确保粮食供给安全是中国长期战略,包括了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及总产量稳定的要求,今年更进一步提出调结构的目标,即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以弥补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短板。此外,《意见》还提出会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合理保障农民收益。在过去一年,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上涨,极端天气对农业种植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合理提高粮食价格可以弥补种粮成本的上涨以及气候风险的增加,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农民增收做贡献。
《意见》也提出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本身需要巩固和拓展,并与乡村振兴衔接。但是,2020年以来的疫情,对就业市场形成一定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也可能导致返贫,因此,要巩固脱贫成果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当前一大挑战。关键还是通过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这也体现在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必须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但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需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为,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尚待拓展,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外出打工或经商,而承包到户的农业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推进农业种植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因此,“十四五”时期确定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并审议通过《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要点》等,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等。
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但2021年年初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约45.4%。两项数据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大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并没有城市户籍。这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短板,需要围绕以人为核心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等,加快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乡村振兴工作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都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现代化的途径,都需着眼于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不管是确保粮食安全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方式才能实现,而这也是乡村振兴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