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进行单列,意味着金融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其中关于存款准备金的表述,如果政策能够落地,也会激励县域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近日,甘肃地区一家农商行董事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月22日公开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具体包括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等内容。
民生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余金鑫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相关银行打开了政策空间和成长空间,对县域相关银行存在进一步定向降准的可能,而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也可以降低该类银行的资金成本。
2022年,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年,银行业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如何更好支持乡村振兴仍处于探索期。
“今年在乡村振兴方面还没有什么新的计划,和以前差不多,比如支持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与本地政府(县、村)合作、创新抵押贷款产品等等。”福建南部地区的一家农商行董事长对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乡村振兴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开年以来多地已出台了支持政策。如广东银保监局相关方案设定了涉农、普惠型涉农、县域存贷比等5项涉乡村振兴量化考核指标;湖北银保监局相关方案形成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战图”,研究制定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方案,力争用五年时间打造“17+N”个示范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43.21万亿元,而据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的初步测算,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目标至少要投资7万亿。
在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主席朱进元看来,乡村振兴对于中小银行(记者注:不包括监管口径的股份行)尤其是县域农商行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过中小银行是主要参与方之一,不可或缺但不是全部。
探索模式 看好空间
今年春节的倒数第三天,甘肃的一家生猪企业收到了来自当地农商行发放的一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这也是这家农商行发放的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
多来年“以生猪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呼声甚高,但迟迟没有落地,畜禽是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最重要的资产,如何盘活这方面的资产一直是监管部门和各银行机构考虑的重要课题。
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探索扩大农村信贷抵质押品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生猪等生物资产抵质押贷款,在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下,“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在多地纷纷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上述提到的“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外,该行已经探索过以活畜、活禽、活鱼“三活”为主的生物活体资产为抵押担保方式的贷款。
“通过摸排相关企业需求,多次调研市场,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试点,采取‘银行+监管+保险’的模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破解了涉农经营主体缺乏抵押物的难题。”据该行相关人士介绍。
在宁夏,今年1月初,一家农商行为其客户发放了一笔200万元的林权贷款,该笔贷款使客户的林权资源被最大限度地盘活,实现了“信贷+林权”的金融服务模式。
除了林权,该行以全市“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奶牛活体质押融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大力支持以长枣、奶牛、蔬菜种植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事实上,早在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一直是各家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发力的重点手段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较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墨更多、内容更加具体。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我们银行来说,显著拓展了业务发展空间,也扩大了客户群体。我们银行在本地网点较多,可以发挥好这个优势,加强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金融助理将金融服务送到每一个居民手中。”2月24日,江苏地区一家农商行行长在一场金融支持如何乡村振兴的分享活动中表示。据其介绍,其所在地区的人口有150万人,但在该行有贷款的客户仅4.2万,所以“扩面”仍是该行的关键点。
在具体的发力领域方面,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该农商行行长认为,零售方面(记者注:该行零售贷款占比接近50%),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仍然非常大,加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非法集资的打击,消费贷款如住房贷款、企业贷款仍然有巨大的挖掘空间,“现在的年轻人买房买车和以前完全不同了,需求量远远超过以前。”
在同一场分享活动上,西部地区一家小贷机构负责人也介绍了当地类似的情况,其介绍称,随着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当地农村居民买房、购车比较普遍,“冬天在城里房子住,农忙时节又回答了村里务农。”
“今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的信贷需求、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农村基建贷款需求、农户信用贷款需求等有望增长。”余金鑫分析。
避开大行锋芒 精准定位
在福建省联社理事长李卫民看来,乡村振兴实质上就是新时代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过程。一方面,乡村振兴会产生万亿级别的投资,给农信系统带来巨大市场机遇;另一方面,农村农业的现代化也会促进农村要素市场化和经济活动金融化,形成巨大的金融需求。
而如何引导资金反哺农村,21世纪经济记者了解到,银保监会曾在去年发布通知,要求各级监管部门结合当地产业规划,综合分析县域有效信贷需求,对资金适配性较差县域,科学制定提升存贷比计划。
多地银保监局存贷比提升成绩显著,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广东全省57个行政县的平均县域存贷比69.7%,同比提升2.62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域存贷比达到67.17%,比2019年提高6.12个百分点,县域资金回哺当地取得了明显成效;青海银保监数据显示,其按照县域、银行两个维度统筹制定存贷比提升计划,最新存贷比提升至42.5%。
“存贷比与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呈正相关关系。存贷比越高,证明金融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县域存贷比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湖北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刘峰曾解释。
在监管考核要求以及业务发展空间巨大等因素影响下,和小微企业普惠贷款类似,政策性银行、大行甚至股份行等发力乡村振兴也给中小银行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上述江苏地区的农商行行长看来,业务竞争激烈背景下,中小银行如何实现生存,一方面要精准定位,比如做小、做散、做零售,做零售的关键是用相对较高的存款来稳定农村客户,存款是业务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增加客户的粘性,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比如通过建场景、拓渠道、创新产品和服务等配合发力。
“数字化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下一步亟需要做的事情,虽然对农商行来说有很多难点和堵点,但必须做,以此来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上述农商行行长表示。
朱进元认为,乡村振兴重要性有点类似于之前的脱贫攻坚和GDP考核,农村金融机构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过程中,金融是重要因素,中小银行是主要参与方之一,不可或缺但不是全部。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监管部门正在推动的‘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提供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是一个适合对路、可能可行的崭新定位,因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一些大型项目、大型产业、基础设施还是要依靠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来支撑。”朱进元表示。
去年5月,在央行等多部委的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提供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湖北银保监局曾针对农商行坚守支农支小定位,专门下发了《关于全省农商行支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还提出对这些群体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的工作目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生多层次金融服务场景,5亿农民群体收入不断拓宽释放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金融需求的释放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业务增长潜力。”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表示。
(作者:李愿 编辑:周鹏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