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投资吕晗:做高收益债投资,要足够“锋利”|资管30人债市谈

21资管+杨志锦 2022-02-25 17:3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做高收益债投资,如果你不够锋利,那么你早就挂掉了。”吕晗说。他是高收益债投资机构北京东方引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其所谓的“锋利”,就是能够快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到主要矛盾,并能在众多噪音中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

“锋利”正是吕晗及其投资风格的真实写照。在阐述问题时,吕晗回答很简短,但往往直切要害,也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他将高收益债投资策略分为“拆箱的茅台酒策略”和“垃圾堆里的茅台酒瓶策略”。

前者指好公司遇到突发不利事件但不致命,价格下跌将成为买入的好时机,类似外包装受损的茅台酒,品质不变;后者指公司债券不能兑付,但是仍有有价值的资产,其可变现价值远大于债券交易价格,也可以买入。就像茅台酒瓶有一点变现价值,但是要按“垃圾”的价格买。

 “锋利地出击依托于仔细谨慎地研究。”吕晗说。在进行某个地产项目研究时,东方引擎派出公司研究部一半的人,历时一个多月,摸排评估每一个地产项目,逐个实地调研每一个大项目。逻辑可行、事实可靠是吕晗每一次精准出击的重要依据。

吕晗拥有13年的债券投研经验,是国内最早投资高收益债的基金经理。吕晗操盘的“引擎资本中国机会高收益债券1号基金”投资总回报率129.96%(2018年10月-2022年2月)。

对于高收益债投资,吕晗有自己的理解,代表性观点有:

——收益率超过8%就是高收益债券,境内高收益债市场是一个新的金矿。未来高收益债券投资的长期复合收益率可以和股票媲美。

——虽然地产融资政策出现放松,但销售回款无法覆盖高周转模式下的融资,地产债风险还没有到最后的出清阶段。城投债则需警惕边缘性城投风险。

——信号总是伴随着噪音,噪音也伴随着信号,要从中找到关键,因势利导、借力而行。

去年8月,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规范发展高收益债券产品,稳步培育和拓展高收益债券投资者群体,研究探索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高收益债券柜台业务试点。

 围绕高收益债市场的发展、投资策略以及当前市场热点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吕晗。

价格没跌也很可能是高收益债

《21世纪》:你怎么定义高收益债,如何看待当前境内高收益债的市场发展?

 吕晗:我们认为,收益率超过8%就叫做高收益债券。境内高收益债市场是2018年兴起的一个新投资市场,一个新的金矿。未来它将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几万亿规模的市场,高收益债券投资的长期复合收益率也可以和股票竞争。

《21世纪》:在这一定义下,境内高收益债市场呈现何种特征?

吕晗:很多高收益债具有“黑暗森林”特征。一只债价格没跌并不代表它不是高收益债,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市场上没有买盘,卖方都在伺机而动准备跳船。一旦出现卖盘,大家蜂拥而出,价格的崩溃速度特别快。

这样的发债主体,早就是高收益债主体,关键是何时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这些触发因素包括自身突发负面事件、去杠杆、同级别同类型公司传染,甚至可能出现无缘由的暴跌。

同样,一个网红债,关注度够高的话,平时波澜不惊,大幅折价交易,一旦某些标志性事件出现,价格很快会在几天内上涨到位。

《21世纪》:六部委的意见提出探索发展高收益债产品及市场。海外高收益债市场的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

吕晗:每一个市场起源的时候总是充满混乱和无序,由规则、力量和博弈决定了日后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在前端交易上虽有一些规则,但是后端处置尚待完善。

警惕边缘性城投

《21世纪》: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债未兑付数量明显增多。近期地产融资政策出现边际缓和,地产债的风险出清了吗?对地产债市场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吕晗:地产债风险还没有到最后的出清阶段。在过去的高周转模式下,房地产累积了大量眼花缭乱的表外融资,这些表外融资规模大、成本高。如果房地产销售去化一直不好,利息费用将吞噬掉毛利以及股东权益,引发报表的进一步恶化。现在房地产市场由快周转模式向慢周转模式转变,但转型并不容易。

现在地产行业暖风政策不断,未来至少1年内仍将暖风不断,但多数高杠杆民企地产公司难见曙光。“房住不炒”的承诺是高于地产行业的一个核心承诺,政策不可能出现大的放松。这些网红企业表内债券到期刚兑压力大,表外负债沉重,谈判展期负面舆情不断,本就低迷的销售叠加自身财务危机反噬,引起部分购房者的担忧,也压制了外部机构向其提供资源支持。

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如果某房企的表内负债率是80%,表外负债按表内的50%计算,相当于1:4:2的结构(权益:表内负债:表外负债),负债年化利率8%,2-3年内该房企就会资不抵债。

当前多数危机中,房企在拖延非标债务力保公开债,希望倒在别人之后,希望别人的破产能倒逼政策大放松。这在过去屡试不爽,但此次无效的概率很高,一旦政府走通了企业破产保交楼的模式,作为房子的代工建造主体是否破产,就变得不再有胁迫力。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城投信仰”?城投债会打破刚兑吗,路径如何?

吕晗:当前城投还是有一定的刚性兑付信仰在,但边缘性城投很微妙。他们的偿债能力似乎一直较弱,但是债券一直兑付。如果粗略计算,一些地方财政总收入都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现在仅仅是出于稳定等因素考虑,依然在维持刚兑,但这种刚兑明显已经超过了地方财力,表现为它们的非标不断逾期。

高收益债“回归”的不确定性

《21世纪》:高收益债和传统债券投资有哪些不同?

吕晗:如果你是银行的债券投资经理,你的组合规模足够大,组合内主体数量足够多,那么大数定律对你是有效的。你要做的事只需根据评级公司评级买高评级的债券。从大数定律看,评级公司的评级和兑付率并不会大幅偏离。

但如果你做高收益债投资,你要知道:你是在低评级甚至评级公司不评的那一部分的尾部里择债。你做的是小概率事件,是小样本投资,它跟做普通债券投资是完全相反的,这是完全差异化的两种方法。如果关注评级,你将无货可买;如果沿用原有评级方法,你会发现他太粗了,颗粒度大如巨石,基本不能用。

《21世纪》:在高收益债投资方面,你有什么独到的体会?

吕晗:我在股票、期货、债券三个领域都做过投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我个人理解投资在内核上都是相通的,它要求产品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回归到你所预测的位置。

其中,股票最难,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价格经常是偏离的。虽然巴菲特说,长期来看价格终归会向价值回归。但在事情的动态发展中,股票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股票价格每天都在变动,即使你找到一个低估的股票,但你也不知道价格什么时候能回归。比如我们认定一只股票值10元,而现在交易价格是3元,但谁也不知道股票在哪一天才会到达10元,这个10元也会随着行业和经营而变化。这就是股票时间、地点回归的不确定性。

在期货市场上,时间回归有了确定性,地点仍不确定。期货交割日(在不考虑交割成本的情况下)期货价格要和现货价格一致。但在交割日现货价格是多少,仍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事情。

债券市场,时间和地点终于确定了。在兑付的情况下,债券在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所以债券最容易,整体收益率也最低。但高收益债券再次改变了这种时间、地点都回归的状态:当还款的时候,时间地点均回归;当不还款的时候,时间和地点均不回归。

高收益债让我在股票、债券、期货上的经验和方法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21世纪》:不过,这是理念上的认知。如果映射到高收益债投资中,你具体怎么操作?

吕晗:这种不回归让我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就是找到那些别人认为不回归,而我认为会回归的债券进行交易。

债券的价格会向100或者0收敛,而股票的收敛区间不确定,你不知道在哪里。传统的债券都会兑付,都会向100收敛,你要做的选择仅仅是收益率好不好,而高收益债券出现了向0收敛的可能。

我们投资高收益债券时候是这样思考的:一是什么样的企业不能兑付,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二是什么样的企业虽然不能兑付债券,但它的价格对风险的补偿足够;三是什么样的企业债券会兑付,但投资者认为它不会兑付。

我们会避开第1类,组合投资第2类,重点投资第3类。我2008年就进入债券评级行业,在前期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做这一块,所以对三个问题做了比较清晰的模型。具体来说在偿债意愿这个指标上,我们有几十个小的评价项,这些问题回答完,偿债意愿强不强就非常清晰。这样一个系统,能把绝大多数未能兑付的债都给筛选掉。

“噪音”与“信号”

《21世纪》:那么,在高收益债的投资上,你主要有哪些策略?

吕晗:一是“拆箱的茅台酒策略”。好公司遇到危机,但不致命,不损伤竞争力。这类主体发行的债券,我们会在企业发生危机时买。

二是“垃圾堆里的茅台酒瓶策略”。公司债券不能兑付,但是仍有有价值的资产,可变现价值远大于债券交易价格。就像茅台酒瓶,还有一点变现价值,但是要按“垃圾”的价格买。

《21世纪》:高收益债投资中有个核心问题就是定价,你对债券如何定价?

吕晗:这有几个维度。一是债券能兑付,那么0-100元都可买;而如果确定债券不能兑付,那么债券的价值就是按清偿价值和时间价值来算。

二是参考同期市场跟它同资质债券的价格,再看看这个定价是否足够补偿了波动性风险和不能兑付的风险。

三是如果判断错了,你组合中整体的胜率能不能补偿。高收益债投资是尾部事件,在尾部里更要把风险分散开。

《21世纪》:发债主体的信息(包括新闻、传言等等)会成为你们交易考量的因素么?

吕晗:信号总是伴随着噪音,噪音也伴随着信号。我们所接受的训练要求我们在噪音中识别出信号,在众多的信号之中找到关键信息。我们不排斥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交叉验证才能成为交易考量的依据。

甚至有些噪音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入场时机,改善我们的进出场节奏。有时对方散布了假消息导致债券价格大跌,但你知道真实情况,你不必去反驳它,相反可以低价买入;有时对方散布了假的利好消息导致价格上涨,你也可以借机出货。总之要因势而行、借力而行。

《21世纪》: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

吕晗:我们按照老的投资框架,筛选到一只债券。发债主体公开债负担轻,有抵押,到期日近,年化收益率高。当时这个债券离到期日只有20个工作日,市场成交价89元,年化收益率200%+。公司基本面有瑕疵(高收益债本身就是困境投资,完美企业的高收益债就像已经死了的活人一样,是不存在的)。一般这类债券有可能是因为地处三四线城市,和投资者沟通不畅或者机构强制出库造成的抛压。

因为公司不接受非债券持有人的沟通,我们还是买了几十万元做“门票”。随后沟通,公司表示主要是和投资机构及银行沟通不畅,遭遇强行出库抛售,价格才下跌,经营一切安好。但我们从沟通中发现诸多疑点,发现公司所设计的发债架构非常有利于逃废债,主业竞争力不真实。公司地处北方三线城市,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设备陈旧,但却在某一产品上拥有世界第二的技术和地位。财务分析也显示大概率存在财务造假。

投资者交流群中,一家投资机构伪装成公司实控人儿子的代理人,告诉大家资金划拨已经在路上了,马上要兑付。而且还告诉大家,公司和一家本地银行小有纠纷,为了防止银行冻结还款资金,这次兑付走另外的账户。在这个信息影响下,债券价格快速飙升涨到97。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退出机会。

其实也有很多机构发现了公司存在风险,但每家机构对各部分的权重有不同的看法。随后我们从投资者群里了解到,这家投资机构借助于捏造的虚假信息,迅速实现了大幅盈利。但众多听信信息的机构却被套住,债券最终展期两年后才还款。

它验证了老的框架的有效,债务仍有腾挪余地,债券有抵押、不兑付代价太大,所以最终还是还款了。也验证了新框架的效果,这只债实际风险远高于债券交易价格。

(作者:杨志锦 编辑:卢先兵)

杨志锦

高级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