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做高收益债投资,如果你不够锋利,那么你早就挂掉了。”吕晗说。他是高收益债投资机构北京东方引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其所谓的“锋利”,就是能够快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到主要矛盾,并能在众多噪音中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
“锋利”正是吕晗及其投资风格的真实写照。在阐述问题时,吕晗回答很简短,但往往直切要害,也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他将高收益债投资策略分为“拆箱的茅台酒策略”和“垃圾堆里的茅台酒瓶策略”。
前者指好公司遇到突发不利事件但不致命,价格下跌将成为买入的好时机,类似外包装受损的茅台酒,品质不变;后者指公司债券不能兑付,但是仍有有价值的资产,其可变现价值远大于债券交易价格,也可以买入。就像茅台酒瓶有一点变现价值,但是要按“垃圾”的价格买。
“锋利地出击依托于仔细谨慎地研究。”吕晗说。在进行某个地产项目研究时,东方引擎派出公司研究部一半的人,历时一个多月,摸排评估每一个地产项目,逐个实地调研每一个大项目。逻辑可行、事实可靠是吕晗每一次精准出击的重要依据。
吕晗拥有13年的债券投研经验,是国内最早投资高收益债的基金经理。吕晗操盘的“引擎资本中国机会高收益债券1号基金”投资总回报率129.96%(2018年10月-2022年2月)。
对于高收益债投资,吕晗有自己的理解,代表性观点有:
——收益率超过8%就是高收益债券,境内高收益债市场是一个新的金矿。未来高收益债券投资的长期复合收益率可以和股票媲美。
——虽然地产融资政策出现放松,但销售回款无法覆盖高周转模式下的融资,地产债风险还没有到最后的出清阶段。城投债则需警惕边缘性城投风险。
——信号总是伴随着噪音,噪音也伴随着信号,要从中找到关键,因势利导、借力而行。
去年8月,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规范发展高收益债券产品,稳步培育和拓展高收益债券投资者群体,研究探索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高收益债券柜台业务试点。
围绕高收益债市场的发展、投资策略以及当前市场热点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吕晗。
价格没跌也很可能是高收益债
《21世纪》:你怎么定义高收益债,如何看待当前境内高收益债的市场发展?
吕晗:我们认为,收益率超过8%就叫做高收益债券。境内高收益债市场是2018年兴起的一个新投资市场,一个新的金矿。未来它将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几万亿规模的市场,高收益债券投资的长期复合收益率也可以和股票竞争。
《21世纪》:在这一定义下,境内高收益债市场呈现何种特征?
吕晗:很多高收益债具有“黑暗森林”特征。一只债价格没跌并不代表它不是高收益债,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市场上没有买盘,卖方都在伺机而动准备跳船。一旦出现卖盘,大家蜂拥而出,价格的崩溃速度特别快。
这样的发债主体,早就是高收益债主体,关键是何时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这些触发因素包括自身突发负面事件、去杠杆、同级别同类型公司传染,甚至可能出现无缘由的暴跌。
同样,一个网红债,关注度够高的话,平时波澜不惊,大幅折价交易,一旦某些标志性事件出现,价格很快会在几天内上涨到位。
《21世纪》:六部委的意见提出探索发展高收益债产品及市场。海外高收益债市场的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
吕晗:每一个市场起源的时候总是充满混乱和无序,由规则、力量和博弈决定了日后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在前端交易上虽有一些规则,但是后端处置尚待完善。
警惕边缘性城投
《21世纪》: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债未兑付数量明显增多。近期地产融资政策出现边际缓和,地产债的风险出清了吗?对地产债市场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吕晗:地产债风险还没有到最后的出清阶段。在过去的高周转模式下,房地产累积了大量眼花缭乱的表外融资,这些表外融资规模大、成本高。如果房地产销售去化一直不好,利息费用将吞噬掉毛利以及股东权益,引发报表的进一步恶化。现在房地产市场由快周转模式向慢周转模式转变,但转型并不容易。
现在地产行业暖风政策不断,未来至少1年内仍将暖风不断,但多数高杠杆民企地产公司难见曙光。“房住不炒”的承诺是高于地产行业的一个核心承诺,政策不可能出现大的放松。这些网红企业表内债券到期刚兑压力大,表外负债沉重,谈判展期负面舆情不断,本就低迷的销售叠加自身财务危机反噬,引起部分购房者的担忧,也压制了外部机构向其提供资源支持。
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如果某房企的表内负债率是80%,表外负债按表内的50%计算,相当于1:4:2的结构(权益:表内负债:表外负债),负债年化利率8%,2-3年内该房企就会资不抵债。
当前多数危机中,房企在拖延非标债务力保公开债,希望倒在别人之后,希望别人的破产能倒逼政策大放松。这在过去屡试不爽,但此次无效的概率很高,一旦政府走通了企业破产保交楼的模式,作为房子的代工建造主体是否破产,就变得不再有胁迫力。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城投信仰”?城投债会打破刚兑吗,路径如何?
吕晗:当前城投还是有一定的刚性兑付信仰在,但边缘性城投很微妙。他们的偿债能力似乎一直较弱,但是债券一直兑付。如果粗略计算,一些地方财政总收入都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现在仅仅是出于稳定等因素考虑,依然在维持刚兑,但这种刚兑明显已经超过了地方财力,表现为它们的非标不断逾期。
高收益债“回归”的不确定性
《21世纪》:高收益债和传统债券投资有哪些不同?
吕晗:如果你是银行的债券投资经理,你的组合规模足够大,组合内主体数量足够多,那么大数定律对你是有效的。你要做的事只需根据评级公司评级买高评级的债券。从大数定律看,评级公司的评级和兑付率并不会大幅偏离。
但如果你做高收益债投资,你要知道:你是在低评级甚至评级公司不评的那一部分的尾部里择债。你做的是小概率事件,是小样本投资,它跟做普通债券投资是完全相反的,这是完全差异化的两种方法。如果关注评级,你将无货可买;如果沿用原有评级方法,你会发现他太粗了,颗粒度大如巨石,基本不能用。
《21世纪》:在高收益债投资方面,你有什么独到的体会?
吕晗:我在股票、期货、债券三个领域都做过投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我个人理解投资在内核上都是相通的,它要求产品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回归到你所预测的位置。
其中,股票最难,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价格经常是偏离的。虽然巴菲特说,长期来看价格终归会向价值回归。但在事情的动态发展中,股票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股票价格每天都在变动,即使你找到一个低估的股票,但你也不知道价格什么时候能回归。比如我们认定一只股票值10元,而现在交易价格是3元,但谁也不知道股票在哪一天才会到达10元,这个10元也会随着行业和经营而变化。这就是股票时间、地点回归的不确定性。
在期货市场上,时间回归有了确定性,地点仍不确定。期货交割日(在不考虑交割成本的情况下)期货价格要和现货价格一致。但在交割日现货价格是多少,仍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事情。
债券市场,时间和地点终于确定了。在兑付的情况下,债券在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所以债券最容易,整体收益率也最低。但高收益债券再次改变了这种时间、地点都回归的状态:当还款的时候,时间地点均回归;当不还款的时候,时间和地点均不回归。
高收益债让我在股票、债券、期货上的经验和方法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21世纪》:不过,这是理念上的认知。如果映射到高收益债投资中,你具体怎么操作?
吕晗:这种不回归让我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就是找到那些别人认为不回归,而我认为会回归的债券进行交易。
债券的价格会向100或者0收敛,而股票的收敛区间不确定,你不知道在哪里。传统的债券都会兑付,都会向100收敛,你要做的选择仅仅是收益率好不好,而高收益债券出现了向0收敛的可能。
我们投资高收益债券时候是这样思考的:一是什么样的企业不能兑付,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二是什么样的企业虽然不能兑付债券,但它的价格对风险的补偿足够;三是什么样的企业债券会兑付,但投资者认为它不会兑付。
我们会避开第1类,组合投资第2类,重点投资第3类。我2008年就进入债券评级行业,在前期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做这一块,所以对三个问题做了比较清晰的模型。具体来说在偿债意愿这个指标上,我们有几十个小的评价项,这些问题回答完,偿债意愿强不强就非常清晰。这样一个系统,能把绝大多数未能兑付的债都给筛选掉。
“噪音”与“信号”
《21世纪》:那么,在高收益债的投资上,你主要有哪些策略?
吕晗:一是“拆箱的茅台酒策略”。好公司遇到危机,但不致命,不损伤竞争力。这类主体发行的债券,我们会在企业发生危机时买。
二是“垃圾堆里的茅台酒瓶策略”。公司债券不能兑付,但是仍有有价值的资产,可变现价值远大于债券交易价格。就像茅台酒瓶,还有一点变现价值,但是要按“垃圾”的价格买。
《21世纪》:高收益债投资中有个核心问题就是定价,你对债券如何定价?
吕晗:这有几个维度。一是债券能兑付,那么0-100元都可买;而如果确定债券不能兑付,那么债券的价值就是按清偿价值和时间价值来算。
二是参考同期市场跟它同资质债券的价格,再看看这个定价是否足够补偿了波动性风险和不能兑付的风险。
三是如果判断错了,你组合中整体的胜率能不能补偿。高收益债投资是尾部事件,在尾部里更要把风险分散开。
《21世纪》:发债主体的信息(包括新闻、传言等等)会成为你们交易考量的因素么?
吕晗:信号总是伴随着噪音,噪音也伴随着信号。我们所接受的训练要求我们在噪音中识别出信号,在众多的信号之中找到关键信息。我们不排斥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交叉验证才能成为交易考量的依据。
甚至有些噪音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入场时机,改善我们的进出场节奏。有时对方散布了假消息导致债券价格大跌,但你知道真实情况,你不必去反驳它,相反可以低价买入;有时对方散布了假的利好消息导致价格上涨,你也可以借机出货。总之要因势而行、借力而行。
《21世纪》: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
吕晗:我们按照老的投资框架,筛选到一只债券。发债主体公开债负担轻,有抵押,到期日近,年化收益率高。当时这个债券离到期日只有20个工作日,市场成交价89元,年化收益率200%+。公司基本面有瑕疵(高收益债本身就是困境投资,完美企业的高收益债就像已经死了的活人一样,是不存在的)。一般这类债券有可能是因为地处三四线城市,和投资者沟通不畅或者机构强制出库造成的抛压。
因为公司不接受非债券持有人的沟通,我们还是买了几十万元做“门票”。随后沟通,公司表示主要是和投资机构及银行沟通不畅,遭遇强行出库抛售,价格才下跌,经营一切安好。但我们从沟通中发现诸多疑点,发现公司所设计的发债架构非常有利于逃废债,主业竞争力不真实。公司地处北方三线城市,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设备陈旧,但却在某一产品上拥有世界第二的技术和地位。财务分析也显示大概率存在财务造假。
投资者交流群中,一家投资机构伪装成公司实控人儿子的代理人,告诉大家资金划拨已经在路上了,马上要兑付。而且还告诉大家,公司和一家本地银行小有纠纷,为了防止银行冻结还款资金,这次兑付走另外的账户。在这个信息影响下,债券价格快速飙升涨到97。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退出机会。
其实也有很多机构发现了公司存在风险,但每家机构对各部分的权重有不同的看法。随后我们从投资者群里了解到,这家投资机构借助于捏造的虚假信息,迅速实现了大幅盈利。但众多听信信息的机构却被套住,债券最终展期两年后才还款。
它验证了老的框架的有效,债务仍有腾挪余地,债券有抵押、不兑付代价太大,所以最终还是还款了。也验证了新框架的效果,这只债实际风险远高于债券交易价格。
(作者:杨志锦 编辑:卢先兵)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