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郑磊
人们对自己的身世和祖先怀有深深的崇敬,这在东亚儒家文化语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够在考古研究之外,更准确分析人类迁移的轨迹,为揭示人类文明和族群起源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是古人类基因研究重镇,所长约翰内斯·克劳泽2019年出版的《智人之路》给出了最新的权威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近60万年来发展的轨迹,结论颇为震撼。
作者提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现代智人的祖先是在60万年前分化的,这是本书副标题的由来。从那时起,尼安德特人就离开非洲,进入了欧亚大陆,甚至远达大洋洲。这是与现代人类距离较近的一次“走出非洲”大迁徙。现代智人的祖先是在22万年前到40万年前这个时间段离开非洲到达近东,这可以算作距离较近的第二次人类大迁移。这时的人类已经有了语言能力。大约4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进入了欧洲和亚洲。大约3.9万年前,维苏威附近发生了超级火山喷发,气温年均至少下降了4摄氏度,影响东达俄罗斯境内,尼安德特人向西迁移,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认为,智人至少有三个亚种,即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现代智人。在智人之前,可能直立人在190万年前已经走出非洲,考古发现的一些亚洲猿人就是证明。对于人类近一万年的迁徙,作者指出有两次大迁徙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基因。一次是8000年前安纳托利亚农民进入欧洲,定居点包括英国等。另一次是5000年前欧亚大草原游牧族群向欧洲的迁移,造成了现在欧洲人体内主要有安纳托利亚农民、草原牧民和欧洲原始狩猎采集者这三类基因。
关于欧洲农业文明的出现,作者指出,距今约1.2万年前的全新世,从1.17万年前开始了温暖期,食物不再缺乏,依靠狩猎采集的人每天只需要工作2至4小时就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大约1.05万年前,在中东一些定居点出现了经过人工培育的二粒小麦和野生大麦植株。在大约1万年前,这些地方有人开始饲养家畜。一开始,还没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种植农作物只作为狩猎采集之余的补充。巴尔干地区和安纳托利亚地区早在冰期就有相互融合,安纳托利亚人在迁移到欧洲的同时,也带去了农业种植、畜牧和陶器制造技术。欧洲的狩猎采集者和新来的农民共同生活了2000年。
农民比当地狩猎采集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随着环境更适宜发展农业,农业移民数量持续增加,来自安纳托利亚的DNA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促成了大家庭的产生,提高了整个族群的数量。为了争抢有限的土地资源,武装冲突也成为农业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基因研究也揭示了美洲人的基因之源。从欧洲东部到俄罗斯贝加尔地区生活着古欧亚北部人。他们可能在2万年前开始向东方扩散,之后在1.5万年前经过白令地区进入美洲。而古欧亚北部人的基因是随着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族群在大约4800年前才到达欧洲。这些草原移民最后抵达欧洲大陆的西南部地区。4200年前,青铜器时代开始,当时地中海北部变得更加潮湿,欧洲北部却更寒冷干燥,欧洲出现了向东的移民潮,使得远在俄罗斯中部和阿尔泰山区的居民也拥有了安纳托利亚基因。
作者也探讨了渊源古老的印欧语系,认为印欧语言的共同始祖至少出现在1.1万年前的伊朗北部。从当时的伊朗出发的农牧族群,向东抵达印度北部,向北越过高加索山脉,印欧语也因此扩展到这些区域,并随着草原移民在5000多年前传入欧洲。印欧语在大约6000年前传到安纳托利亚地区,但是从11世纪被相关族群侵入之后,印欧语式微,今天的土耳其只有20%的居民说印欧语,如库尔德语。
人类族群的迁徙带来了基因、文化的融合,这些都在人类基因上留下了痕迹。气候和传染病是农业时代最大的外部冲击因素,尽管我们正在进入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后期,随着地球暖化带来的各种气候异常现象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