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几十年来,鬼才导演伍迪·艾伦最擅长短小精美的都市片,从巴塞罗那到巴黎,无论是浪漫偶遇,还是充斥着文学艺术的絮絮叨叨剖白,都是他电影中的经典元素。最新一部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也不例外。
性格有些古怪偏执的男主角盖茨比是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文艺青年,饱览世界文学、电影、戏剧;女主角艾什莉甜美天真,不甘于眼前校报记者的工作,一心希望跻身影视圈。一次,艾什莉意外获得去纽约采访知名导演的机会,于是热恋中的两人决定一同去纽约度过一个浪漫周末。然而,这却成为了两人分离的导火索——艾什莉执着于追求被电影大咖垂青的机会,原计划一小时的采访行程变数频频;而盖茨比则在焦虑无奈的等待中,意外遇到了自己的心动女孩。
就像盖茨比说的,“你喜欢晴空万里,而我喜欢阴雨绵绵;你喜欢自然风光,而我喜欢车水马龙。”从故事的一开始两人就注定分道扬镳。电影采用双线叙事,娓娓道来二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观上的分野。
与充满浪漫细胞的盖茨比相比,艾什莉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纽约之行是她攀登记者职业生涯颠峰的绝佳契机。在偌大的纽约城,艾什莉的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为了挖到导演的“独家新闻”,冒着大雨不断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奔波往返于与导演见面的酒店、电影工作室、派对现场,以及大明星弗朗西斯的家里。为此,她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与盖茨比的约会活动,直到最后在暴雨夜从大明星家里仓皇离开,狼狈地出现在他面前。
电影中,伍迪·艾伦对当代商业影视的讽刺无处不在。无论大名鼎鼎的导演、编剧,还是被闪光灯追逐的大明星,尽管他们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为人造梦的职业,但导演却选择刻画他们最不浪漫的一面——陷入自我厌弃的导演,在暴雨中目睹妻子与情人幽会的编剧,仪表堂堂却撒谎成性的大明星。纽约的雨天,于他们而言,是华丽泡沫被戳破后的不堪。
雨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意象,它预告了艾什莉在纽约追梦的所有狼狈时刻,却也是盖茨比心中最浪漫的事物。“我喜欢休息室里的钢琴,毛毛细雨,雾霭沉沉,薄雾中的纽约城,一对恋人约在六点碰面。”电影的另一条主线是盖茨比在等待艾什莉过程中度过的一天。与艾什莉不同,盖茨比的故事节奏明显要缓慢许多:在雨中漫步到哥哥家做客,偶遇在拍电影的旧友顺便客串一个没有台词的角色,与纽约女孩Chan重逢并相伴参观画展,深夜在自己最喜欢的爵士乐酒吧里独自弹琴,等待艾什莉出现。
“在我的版本里,男孩等着心爱的人,音乐响起,但女孩却永远不会来。或者是女孩在等待,但男孩选择了别的女人。”盖茨比的话很好地诠释了伍迪·艾伦悲观主义的浪漫美学——“爱”总是无疾而终,因此更重要的是期待某时某地刚好某一个人出现的瞬间,并享受它。
或许是由于主人公盖茨比的设定就是一个醉心于古典艺术的文艺青年,又或许是因为已经80多岁的伍迪·艾伦仍试图用旧时的眼光来理解当前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电影中的许多场景总给观众一种不合时宜的突兀感:当Chan穿着清爽的T恤短裤出现,同为20岁的盖茨比却一直穿着过时的厚西装;在纽约现代的大街上,盖茨比和艾什莉两人坐着徐徐前进的马车;艾什莉采访时不用录音笔,而是最传统的纸笔记录方式。如此种种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元素,以至于让观众几乎忘记,电影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其实是可以用移动电话和社交软件的。
盖茨比这个话痨、愤世嫉俗又自带幽默的人物身上大约也有伍迪·艾伦自己的影子,浓缩了他对于1970年代的纽约与现代艺术的乡愁。从电影本身来看,这种“乡愁”蕴含的情感也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带着一种温柔且留恋的目光凝望着上世纪文艺璀璨的黄金年代,另一方面又几近刻薄而自嘲地审视艺术创作中传统与当代、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割裂感。就像影片中艾什莉形容盖茨比时说的:“他在追寻一个存在于已逝年代的浪漫梦想。”
(作者:洪晓文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