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银协秘书长刘峰:银行业应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022全国两会直通车李愿 2022-03-08 05:00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这些要求为下一步我国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各方努力和共同推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立足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总体看,我国正在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意见》为我国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银行业将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意见》的要义,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是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提质;二是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四是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发展;五是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刘峰表示。

对于普惠金融业务中的养老金融服务,刘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1年中国银行业努力破解特殊客户在金融服务领域面临的“数字鸿沟”,通过定向施策、线上线下高效协同等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打造爱心团队、制定规范流程等多种暖心举措,切实营造为特殊群体客户“多想一点、多做一步”的服务环境。“未来,中银协也将根据行业发展诉求和建议,搭建各方沟通桥梁和平台,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引导优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帮助客户实现个人全生命周期养老资产管理,助力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银行业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21世纪》:过去几年,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还是金融管理部门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取得长足发展,你认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峰:在各方努力和共同推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立足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近四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了25%,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了2个百分点。总体看,我国正在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是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持续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匹配性和满意度。

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0.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速24.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近14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358.1万户,同比增加近785万户。截至2021年末,小微企业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32.6%、37.4%、17.7%,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二是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下沉服务重心,优化网点布局,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积极投放布设电子机具,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中“首贷户”的信贷投放力度,着力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地带”。针对老年人在银行服务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尊重老年人使用习惯,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保留和改进人工服务,让老年人更好共享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成果。

三是普惠金融惠企让利成果丰硕。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落实金融助企纾困部署,主动完善内部利率传导机制,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走势,合理确定小微企业、农户贷款利率,规范融资收费行为,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因疫情遇困的小微企业主动减免服务收费。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69%,较年初下降近0.2个百分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对16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

四是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精准发力,不断创新开发多元化、特色化金融产品,让普惠群体均等享受优质银行服务,近两年新增首贷小微企业179.9万户。例如,农业银行推出的“首户e贷”、建设银行创新的“裕农快贷”系列产品、工商银行研发推出“民非护理站贷款”产品等等。

对于这些实践中的创新做法,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21世纪金融研究院面向全国银行业组织开展了“中国银行业普惠金融案例(2021)”征集活动,旨在总结典型经验,挖掘最具代表性、可供行业借鉴参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活动得到了金融机构的踊跃参与,共收到865份案例申报材料,经业内专家组织遴选、审核,有110个金融产品入围《裕普惠 新金融——中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对探索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1世纪》: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等内容,这对银行业等机构下一步普惠金融工作意味着什么?

刘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意见》,为我国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银行业将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意见》的要义,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提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化机制建设,释放“敢贷愿贷”的积极性、提升“能贷会贷”的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做活存量金融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地区、产业、行业分布结构。要丰富供给手段,持续创新符合小微企业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强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专精特新”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创业创新、保持就业稳定、稳固民生基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脱贫地区县域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持续强化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信贷投放。满足“三农”重点领域信贷需求,创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专属金融产品,合理增加与需求相匹配的首贷、信用贷。支持发展与农村产业相适应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加强农民工基础金融服务,强化对进城农民就业创业与安家落户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国家粮食安全、现代种业等关键领域,推动提高农业生产及抗风险能力。提升乡村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生产消费升级需求。同时,要发挥政府、银行、保险、担保等多方力量,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缓释分担机制方面凝聚合力,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支持。

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在产品体系、服务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改进完善,稳妥创新适老化投资理财产品,丰富完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跨越“数字鸿沟”。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加大对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源要素倾斜力度,共同助力激发“银发经济”“老龄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

四是深化科技赋能,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发展。面对奔涌的数字经济浪潮,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整合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营销获客、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精准度,为普惠金融群体提供更有弹性、更有稳定预期的金融产品。同时要加强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优化征信体系建设,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五是厚植负责任金融理念,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机构要贯彻负责任金融理念,全力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金融秩序,通过联合多方力量开展消费者教育,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探索数据信息和隐私保护新路径,提升实时监督、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等各方面能力,有效遏制乱象,使普惠金融健康持久发展。

助力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21世纪》:你刚提到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服务也是普惠金融之一,相关政策也即将出台,你认为商业银行应如何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助推第三支柱等业务高质量发展,中银协在其中又能发挥哪些作用?

刘峰: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努力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落实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践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优化传统服务和智能服务。

2021年,中国银行业聚焦社会关切的“痛点、堵点、难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破解特殊客户在金融服务领域面临的“数字鸿沟”,通过定向施策、线上线下高效协同等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打造爱心团队、制定规范流程等多种暖心举措,切实营造为特殊群体客户“多想一点、多做一步”的服务环境。例如,有的银行机构推出60岁以上“银发族”专属大额存单产品,有的银行机构针对较多老年客户办理社保业务推出了社保3.0自助快速换卡服务,有的银行机构推出“乐老特色化网点”,有的银行机构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户、综合金融不出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格局等等。

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中银协一直积极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2011年就成立了养老金业务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各方沟通、交流与协作。

一是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战略规划研究。近几年来,中银协围绕养老金第三支柱开展多轮调研、课题研究,并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开展第三支柱制度建设,凝结行业共识。2021年,通过系统研究商业银行第三支柱业务发展战略,从发挥制度引导作用、整合行内外资源、加强产品创新、积极推广普及等方面,引领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二是促进行业信息科技保障水平提升。围绕国家即将出台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聚焦账户制下的个人养老金业务,基于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账户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清算等基础服务,全面探索搭建个人养老金技术体系,保障个人养老账户开立、养老产品购买等相关功能的对接实现。

三是扩大行业养老金融品牌社会影响。以《中国银行业》杂志和“中国银协”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展示各会员单位服务养老保障事业的思考、成果和举措,刊发《商业银行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战略研究》《推动养老理财发展 夯实养老财富储备》等文章,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强化养老政策传导,引导社会公众警惕养老理财投资骗局,提高对正规养老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展现银行业的责任担当。

下一步,中银协将根据行业发展诉求和建议,搭建各方沟通桥梁和平台,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引导优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帮助客户实现个人全生命周期养老资产管理,助力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李愿 )

李愿

记者

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监管、银行业新闻,欢迎沟通、交流,微信:liyuan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