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丨防范财政风险,并让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发挥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财经智库》《财贸经济》副主编)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中国财政赤字率从上年的3.2%下调到2.8%。2020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当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为3.6%以上。2020年面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GDP最终会怎么样也难以预期,在财政收入下滑的背景下确定财政赤字率并不容易。这一年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是财政收入增长率同比下降(与上一年相比)。
2021年,预算安排的财政赤字率为3.2%,就是代表了降低赤字率的一种努力。当然,赤字率下调并不是盲目的,要结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减少,这是下调赤字率的重要背景。2022年更进一步下调赤字率至2.8%,又让赤字率回调至3%以内,这同样值得肯定与欢呼。适当调低财政赤字率,有利于财政可持续运行,更好地防范财政风险,让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更健康的基础。
2022年财政赤字率下调的同时,财政刺激力度不减,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同时财政支出强度更大。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安排。奥妙在于统筹政府可支配财力。2022年,通过统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为财政支出提供更多的可支配财力,非同一般。这些机构有相当部分具有公共属性,在不影响其正常运行的条件下,适当统筹财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资金,也是理所当然。
正是有了更多的财力统筹,2022年退税减税规模才能高达2.5万亿元。这一规模可以说超出一般预期。在持续多年大规模减税降费之后,还能有这样的减税退税规模相当不易。充分说明政府在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共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挑战。2022年经济工作需要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2022年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超过2021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智慧。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策略如何进一步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国际的不确定性除了已有的经贸摩擦之外,又多了俄乌局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这样,将困难考虑得充分些,将政策力度加大些,对冲部分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必须对具体财政政策工具作进一步优化。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特别是增值税留抵税额大规模退税高达1.5万亿元,这将有利于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减轻市场主体的资金成本负担。地方专项债券规模的确定虽然与财政赤字率无关,但专项债券规模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政策的扩张力度。2022年地方专项债券的规模为3.65万亿元,与2021年持平。这是合理的选择。专项债券的发行需要有可落实的项目。如果没有项目,那么专项债券发行了也无法发挥作用,反而可能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如果考虑到2021年专项债券发行计划的落实情况,不少债券是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才发行的,那么2022年地方可用的债券资金将远远超过3.65万亿元。地方债项目刺激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落实。
为了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的效能,仅仅关注财政赤字率是不够的。财政赤字率的高低解决的是总量问题。财政资金的投向还有结构问题需要应对。投向还会进一步影响财政资金的效率,进而影响财政政策的效能。财政政策的执行与财税改革需要协调,政策走向与改革同向,政策效能势必提升。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水平,促进财税体制的现代化,让财政资金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密切关注市场活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因此,财政政策在实施中,要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只有市场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财政政策刺激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