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发现对肿瘤防治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 “做癌症治疗的医生,最不想看到就是那个‘晚’字,最想跟大家说的就是这个‘早’字。我1986年毕业就在肿瘤专科医院从事肿瘤外科专业,那时候遇到的肿瘤患者,几乎都是中晚期,我们花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完成一台手术,单从手术看很成功,病灶也都切除了,但给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创伤,生活质量也很差。”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答记者问时坦言,彼时对于这些“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结果有些“沮丧”。
王贵齐指出,造成上述这让人“沮丧”局面的原因,是因为进行早期筛查的人太少了,即使现在很多人都是出现发烧、胃口总是不舒服等症状后才去医院,而一旦出现这些状况基本都是中晚期。
“恶性肿瘤早期的唯一症状是没症状,没有典型的症状,因此在我们自认为很健康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肿瘤的筛查、早诊。而且通过远离烟酒,适当的活动,合理的膳食,规律的起居,健康的心态,就可以预防1/3恶性肿瘤。” 在王贵齐看来,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意义巨大,有针对性地进行肿瘤筛查很有必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为了避免‘晚’字发生,我们全社会一定要一起努力。”王贵齐称,应围绕“早”字做好每个人的努力和担当,要持续推进农村癌症筛查早诊工作高质量发展。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王贵齐还提出在国家贫困县开展上消化道癌症早诊早治精准扶贫等提案。“我们也有信心要持续推进农村癌症筛查早诊工作高质量发展,不仅会实现农村主要恶性肿瘤早诊率五年生存率双升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农村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下降,最终摘掉我国食管癌、胃癌世界第一高发国家的帽子。”
针对性进行早筛非常有必要
“我们对肿瘤的病因还是知之甚少,但在与肿瘤的常年较量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规律,肿瘤不是一天就长出来了,从来就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缓慢的过程,像我们国家高发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它的发生和发展,大都是从正常到癌前病变,再到早期癌,最后才发展到有临床症状的中晚期肿瘤,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筛查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能够发现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在通过超级微创技术,在保全人体器官和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治疗甚至治愈这些疾病。”王贵齐指出,及早发现对肿瘤防治至关重要。
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发布的《21CC中国癌症早筛趋势报告(2021版)》(下称《报告》)梳理显示,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癌症高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0余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中国新发癌症病例为457万例,占23.7%,居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占30.2%,居全球第一。
早筛、早诊、早治对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根据《报告》梳理,中国第一大癌症肺癌Ⅰ期5年生存率为55.5%,而Ⅳ期仅为5.3%,相差10.5倍;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肝癌患者总体五年净生存率仅为14.1%,70%-80%的患者在诊断时为中晚期。
王贵齐也以结直肠癌举例称,中国83%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2020中国消化内镜技术普查》显示,2012年至2019年,我国消化内镜学科得到显著发展。2019年全国共开展消化内镜诊疗3873万例,较2012年增长34.62%
不过,王贵齐指出,依据指南,我国有1.9亿人是消化道高危人群,理论上这些人都应该去做胃肠镜,就此,3,800万和1.9亿这两个数字之间,供需差距巨大。“每年3800万例胃肠镜对于肿瘤或者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不高,比如,癌前病变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并不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初筛,检出率可能只有30%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一些患者来讲,可能也是一种过度诊疗。”
王贵齐指出,胃肠镜应该是用来精筛和诊治的,但是目前大多情况下将它当成初筛的工具,肠镜检查是有痛的、有一定风险的、整个过程也是相对复杂的,所以临床中,患者做肠镜的依从性比较差;若有一个初筛的手段证实某个患者确实是高危人群,患者去做肠镜的依从性会明显提升。
“在胃肠镜下,我们是不是有一个过度的治疗,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上需要一个解决所谓的分诊问题,如何知道自己是高危人群?”王贵齐认为,当下生物技术及平台技术的发展,无论血粪便的、唾液的检查,可能通过居家或者通过第三方,犹如目前的核酸检测,不一定非常大的医疗机构,可以在家里附近的第三方机构就近做一个初筛的检测,来确认自己是否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危人群。
王贵齐指出,如果初筛后,再去做胃肠的检查,从检出率来讲,应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提高。“虽然我自己是做胃肠镜的,但现在我们在极力推动多方去发展认证内镜前的初筛检测技术,鼓励引导老百姓居家自测,以提升筛查效率。”
对于王贵齐提到的检测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也表示认同,不过他强调,上述检测一定要有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证的资质。
推动农村癌症早诊率五年生存率双升
此次全国两会,王贵齐还提出了在国家贫困县开展上消化道癌症早诊早治精准扶贫建议等。
实际上,自从王贵齐跟随老一代专家在食管癌、胃癌检查高发区启动了农村癌症筛查早诊工作后,便从一个肿瘤外科医生转行从事肿瘤筛查、早诊、内镜微创治疗,并尽最大所能发现“早癌”。
“1998年的时候,我们在高发区做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我和我们另外一个同伴,找了一个小三轮车,推着电视到生产队里,请老百姓过来,都是中青年妇女、小孩,他们以为我们是来演节目的,宣传音质效果也不是很好。”王贵齐回忆称。
王贵齐至少去了几十个县级机构做筛查,早诊、科普、宣传培训、手术演示。
“几代人坚持做这么一件事儿(筛查),至今我们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概是157个农村高发区,培训了60万人次的基层医务人员。”王贵齐自豪地说。
另据介绍,近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农村癌症筛查早诊项目现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782个县区项目,至今累计发现肿瘤患者21.5万人,发现早期病变共计9.57万例。大量的基层医务人员经过培训后,癌症筛查早诊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能够做到早诊不漏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部分项目地区癌症早诊率超过80%,治疗率达到90%,筛查人群的癌症死亡率降低46%。
王贵齐指出,有信心能够实现农村主要恶性肿瘤早诊率、五年生存率双升,以及实现农村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下降的目标。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王贵齐还建议,把提高主要恶性肿瘤的早诊率、5年生存率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之一。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