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伟:应强化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新基建数字节能体系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2022-03-08 20:1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数字经济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门话题。

3月5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接近5.4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同比增长9.6%,增速为全球第一。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迅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制造业、新基建、交通运输等成为数字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佳都科技集团是广州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和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链“双链主”企业,在推进数字新基建、智能交通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围绕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节能减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内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展数字经济需明晰顶层设计

南方财经:你今年提交了关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大基座、推进城市交通共享共建共治的提案,出于什么考虑?

刘伟: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引擎是城市化。城市中,出行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在交通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也在大力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建设。

城市交通是衡量城市管理能力、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交通越来越复杂,单独依靠硬件产品的堆砌难以适应多变的应用场景,如何从全局角度出发,量化城市交通动态体征,避免交通决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是交通领域的重要问题,城市交通大脑提供了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科技企业,我们很早就关注到老百姓在交通领域的需求,因此花了很大精力调研,并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国家层面推动城市智能交通的立法和精准施策。

例如,城市交通大脑是城市发展的数字基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创新型企业、交通数据信息等,需要由政府主导成立大数据集成部门,才能打破各部门之间、各系统之间既有数据壁垒和阻碍。

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建议首先要加强引导,做好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我们国家近年来在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上投入较大,但很多地方没有一个很清晰的顶层设计,项目延续性和前瞻性还应该进一步提升。

例如,很多新基建及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往往展开首期建设后就停滞不前了,影响了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效果,甚至造成前期投入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所以,我认为要实现数字经济对一二三产业的赋能,国家在顶层规划和顶层设计上,就要保持内容的高度清晰,并充分考虑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用延展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来规划整个数字经济。

南方财经:按照国家规划,2035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要达到90%,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点和难点是什么?

刘伟:2035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要达到90%,这也是中国交通产业响应数字经济赋能一二三产业的一个重要规划。无论是在全球什么城市,技术赋能是数字化改进的关键点。交通全域的数字化是夯实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也是助力整个中国数字化城市、智慧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难点就在于如何对数据进行优化,让数字“说话”。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真正靠数字管理决策的阶段,缺乏用新技术把这些数字整合起来的方法。

这需要一步一步探索得来经验。目前,佳都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IDPS交通大脑”已从中小城市迈向特大城市,拥有不同规模的城市样板案例和标杆应用,帮助上海这样的超级大都市实现科学治堵。上海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准确计算车辆出行底数的超大城市。未来,我们希望能把在上海实践探索的经验带回粤港澳大湾区,带向更多大城市。

鼓励用大数据等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南方财经:你今年的提案还聚焦新基建领域的数字节能,广东在这一方面有何优劣势?

刘伟:广东在数字节能系统建设方面的优势是伴随广东数字经济产业的优势同步存在的。

2020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约5.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6.8%,规模居全国第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及多项数字核心产业指标均列全国第一。

从具体产业来讲,广东轨道交通产业优势明显,以广州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核心城市集聚效应凸显。2020年,广州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达到1686亿元,居全国前列,智慧轨交领域相关的应用也走在前列。

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大多数创新应用类似,数字节能平台的建设短板在于数字节能顶层设计不足,数字节能转型升级延续性不够,数字节能成果转化速度不够等问题,很多项目早期建设过程中就没在顶层规划上提高标准,往往导致首期建设阶段、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后就因前瞻性不够甚至财力原因就停滞不前。此外,很多数字节能成果的转化和全面铺开应用的速度还需加快。 

南方财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促进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

刘伟:以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构建的节能平台,可以将能源生产和能源负荷数据进行互通互联,采集能源生产侧和能源使用侧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能源系统进行数据聚合与协调优化,从而降低峰值电力负荷,达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可靠性、稳定性的目的。

在智慧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领域,存在大量的智慧能源调节需求和机会。例如,智慧地铁平台有力提升了地铁车站的电力综合调节能力,不仅助力整个城市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稳定,也极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类似这样的节能平台如果铺开到所有新基建领域,给全国带来的能效提升效果将会不可估量。

地铁是城市用电大户,而地铁车站用电量占到其中40%-50%,智慧地铁平台通过智能节能控制技术的调节,使车站空调系统达到最佳的能效状态。以国内某超大型城市为例,如果智慧地铁平台应用到全市的地铁车站,每年预计可以节能超过1亿度电。

此外,平台还可以实现对于全线网或者单线路地铁车站空调系统需求侧的整体响应调节,在不影响地铁车站使用效果的情况下进行空调柔性负荷调节,从而降低全社会用电峰值负荷,经测算,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的峰值用电负荷可降低10%-20%。

为响应“双碳”目标,我建议政府从政策层面全面推动落实新基建领域节能降碳要求。同时,加大新基建领域数字节能体系建设力度。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力度,增加节能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