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稳住了基本盘,才有机会徐图再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北京报道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畅谈了他对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他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字“稳”,同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种业安全、就业、“双碳”战略、科技创新相关内容,尤为关注。
奚国华说,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稳住基本盘的“稳”,避免经济下滑。只有稳住了基本盘,才有机会徐图再进。
一个字,“稳”
《21世纪》:你对政府工作报告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奚国华:此次报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字,“稳”。全文提到了76次“稳”字,既体现在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也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上。
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多次提及“稳”字,但我理解在今年有内涵上的变化。
过去的“稳”,重点提到的是稳扎稳打,避免盲目冒进,避免增速过快;而今天的“稳”是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以及在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稳住基本盘的“稳”,避免经济下滑。只有稳住了基本盘,才有机会徐图再进。这对我们工作的思路、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的策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稳住经济增长的较好局面,保证来之不易的成绩。
种业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
《21世纪》:粮食安全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中信也已在种业领域做了布局。你如何看待中国种业的发展状况?
奚国华:首先,我觉得种业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但事实上,我国种业技术仍较国际一流水平存在代际差距,这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目前,跨国种业巨头的商业化育种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实现了优良基因性状定向聚合的智能化设计育种。而我国种业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企业多是模仿育种、修饰改良,育种效率差距较大。育种水平的差距导致中国玉米等农业单产不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21世纪》:那我们该如何尽快缩小与国际一流种业企业的差距?
奚国华:具体而言,针对种业发展,我有几条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拥有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当前国内种企中,拥有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97家,拥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不超过10家,研发经费超过1亿元只有1家,其余6300余家企业均为销售型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是目前种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第二,在重视种业研发之外,也要加强种业的推广落地力度。针对从事种业推广的企业相关的推广费用,应该等同于研发费用,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增强保险等金融产品在种业推广中的托底作用。中国老百姓目前还是喜欢使用自育种子,但自育种子没有标准化和相关质量管控,良莠不齐,极大地限制了粮食单产。建议政府在鼓励农民选用优质种子尤其是新兴种子品种来提高产量的同时,以保险的方式加以担保,打消老百姓的担忧。
第四,增强政府对于种业的补贴扶持力度。报告中也提到“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建议应该把种粮相关补贴与种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好种子新兴种子的落地。
建议逐步构建起梯度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
《21世纪》: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就业”多达30余次,可见对于就业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你如何看待现阶段的就业问题?
奚国华:今年对就业问题更加关注。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更加凸显了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具体指标方面,报告指出,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和2021年目标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较2021的5.5%左右略有降低。事实上,今年就业压力和去年相比进一步加大。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二是都市圈建设、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要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巩固扶贫工作,意味着保障困难群众就业。因此,稳就业工作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本次会议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曾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这导致我们现在缺少优质的技术人才,尤其是能够参与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对于高科技设备具有驾驭能力的技术工人。这反映的问题是,我们对年轻人进入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包括职业培训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完善,很多工人就业和转行的过程中原有技能并不能够符合国家高技术发展的需要。
我建议要逐步构建起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等内容。
“双碳”战略:先立后破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双碳”战略的表述内涵你认为有变化么?
奚国华:我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双碳”战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双碳”战略,强调站在中国的资源禀赋基础之上理性客观地追求先立再破。这意味着,接下来在积极的布局调结构的同时,依然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在以煤为主的情况之下,做好节能减排,以及碳回收及其衍生技术的发展,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也是发展生产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接下来的“双碳”工作至少体现了三方面:一是统筹目标和方法,目标是“双碳”,方法则随着现实的变化出现升级,更加高质量追求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二是统筹发展和改革,即要求双碳目标需要更加有序地推进,一方面需要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和有序,而非运动式减碳;三是统筹总体和局部,总量要求控制,局部也要求更好地、持续地推进生态平衡。相关要求将有利于更好落实中央制定的目标,更加高质量地推进各地经济发展和低碳转型的进程。
科技创新依然是一大解题思路
《21世纪》:你连续两年的提案都关注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你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在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奚国华:科技创新依然是解题的思路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今年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使命的大型央企集团,我们也加强了科技创新价值观的树立。
在今年召开的中信集团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上,我们发布了《中信集团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两高地、一优势、一引擎”行动计划,即打造科技攻关高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绿色低碳先发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引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而且,为全面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我们还特别聘任了9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他们的科研方向覆盖钢铁、重大基建、农业生物、高端装备、水土资源等涉及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的领域,将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中信集团科技研发实力迈上新台阶。
(作者:胡天姣 编辑:周鹏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