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提前研究“元宇宙”监管政策 预防可能引起的系统风险
自去年Roblox公司冲击“元宇宙第一股”和脸书母公司更名“Meta”,元宇宙概念持续火爆,投资狂热伴随着对科技泡沫的质疑始终不息;另一赛道上,以智能网联为标志的汽车产业重塑“下半场”哨声已经吹响,各企业、地方政府纷纷布局,抢占先机。
数据是这些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升。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必然需要发展与治理同行。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聚焦于上述领域,分别带来了三份提案。
在加强对元宇宙市场的监管方面,谈剑锋提出提前研究制定“元宇宙”监管法律和规范,系统布局核心技术,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在关键数据管控方面,他建议设立国家“数据银行”,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在完善智能网联车安全体系方面,他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消费者安全知识普及。
谈“元宇宙”:系统布局核心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
《21世纪》:“元宇宙”掀起的多轮投资热,但评价褒贬不一。在你看来,“元宇宙”将如何赋能数字经济,又会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
谈剑锋:作为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重要新兴产业,“元宇宙”将重塑数字经济体系,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看,网络虚拟社会的舆情治理、交易监管、个人隐私保护乃至国家主权维护是个严峻的挑战,目前仍在不断探索和设法完善中。“元宇宙”将对前述问题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NFT虚拟艺术品(如卡通人像、电子油画)等在“元宇宙”已经大行其道,而其监管却较难落实,可能形成新的洗钱通道。因此,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应提前研究监管政策,预防可能引起的系统风险。
《21世纪》:去年,国内外相关企业纷纷启动“元宇宙”布局,从企业和地方已有的实践来看,你认为应如何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抢抓“元宇宙”机遇?
谈剑锋:国内各地积极关注“元宇宙”,出台相关政策,希望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这是好事。但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要抢抓“元宇宙”产业发展机遇,认同“数实融合”是关键,可行路径是既要前瞻性布局关键核心技术,也要针对重大应用场景进行适配,这才是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重要方向。
目前面向“元宇宙”的技术和应用还在快速发展中,要盯牢国际产业发展动向,找到我国的可作为“元宇宙”发展基础的核心技术,从国家层面提前系统性地布局和投资相关企业,改变过去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长期跟随和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芯片、系统、工具等“元宇宙”产业的基础领域。
《21世纪》:目前,我国对于“元宇宙”潜在风险的监管已经有哪些布局?存在哪些方面的空白?如何平衡把控元宇宙新赛道的风险和机遇?
谈剑锋:目前,我国已发布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法律规范,建议中央网信办牵头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对以“元宇宙”概念运营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的企业,依据上述法律规范进行监管。关注并跟踪研究“元宇宙”概念中产生的新模式、新机制,根据需要提前研究制定监管法律和规范,如制定备案登记制度、运营交易模式监管制度,提前防范系统风险。
此外,进一步加强舆情引导。不久前,中国银保监会已经作出《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要持续保持监控。还应避免出现利用“元宇宙”社区进行社会舆情引导,金融、经济模式冲击等情况,倡导理性看待“元宇宙”概念股的疯涨,平衡市场发展、社会治理和基本价值观引导,防范负面引导效应。
谈数据安全:设国家“数据银行”优先收储医疗健康等数据
《21世纪》:在您针对数据安全的提案中,特别提到了生物特征数据、医疗健康数据等特定领域的基础性数据,为何会关注到这类数据?它们的泄露将带来哪些危害?
谈剑锋:我国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数据安全立法体系已逐步完善。但面向特定领域的基础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尚有不足,如生物特征数据管控、医疗健康数据管理等尤为突出。
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人脸、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普遍用于身份识别和认证,一旦被窃取,无法追回并变更,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极大的、不可逆的风险;大量的国民个人医疗档案、健康档案汇聚后,可以用于分析该国的劳动力状况和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如若出现问题,对国家安全和产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危害。
《21世纪》:针对新型生物特征数据,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数据管理模式更为合理?
谈剑锋: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三类生物特征数据管理模式:一是国家明确统一管控。二是借助身份互认共同管控,以推动国家间的数字身份互认为目标,在数字身份信息上加入生物特征数据,由各国独建或多国共建数据库。三是实施模糊管控。即虽未有国家层面明确的相关数据管理立法,但实际上限制企业收集存储。
现阶段,我国新型生物特征数据主要由企业掌握,若不集中收储管理,将带来数据要素价值受限、数据使用难以管控、数据安全难以保障和数据安全执法不易等四个问题。
为此,我建议推动数据权属明晰化,尽快设立国家“数据银行”,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同时促进安全技术发展,增强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监管水平。
《21世纪》:你一直提倡设立国家“数据银行”,出于何种考虑?该机构的设立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撑?
谈剑锋:对应到个体的生物特征或者医疗健康数据,我认为这些已经汇聚的数据应该属于公共产品。简单来说,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实际表征的是身份识别,平台已收集的数据的所有权属于平台还是个人,尚属个案难题,但平台若已收集一群人的数据,那就不只是权属争论,更是涉及到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及公共安全的情形,而且这些数据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就应该由政府来解决这类问题。
结合当下生物特征数据保护难点,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来集中管控,并提供身份认证的公共服务,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这么做好处也不少,一是有助切实推动数据权属认定工作;二是集中收储作为重要数据或核心数据来严格保护,也有利于达成“双碳”目标;三是严格审计数据使用情况并透明化,降低公众对“刷脸”数据不可控的焦虑;四是可集中验证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实际上,这种模式国际上已不少国家在这么做,需要法规、监管、产业、技术、个人等多方面来共同支持。
谈智能网联车:车载数据分类分级等还待明确
《21世纪》: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受到重视,目前,在制度规制上,你认为还存在哪些空白?
谈剑锋: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而相关部门所推出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也做了相应的补充规定。然而,还有不少细分领域有待完善,如车载数据的分类分级、安全防护等级等还需要逐步明确。
《21世纪》:在你看来,未来对于自动驾驶的事故认定,在技术、伦理和制度等方面,还需要进行哪些探索?
谈剑锋:自动驾驶已是势不可挡,国内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开放道路测试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最终能否正式落地开跑,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数年也是左右相关产业发展的生死攸关期。总体看来,要真正实现开放道路驾驶的“无人化”,还有不少困难要一一克服。除了自动驾驶技术本身还要继续发展之外,现有的法律法规仍未做好准备,行驶安全责任认定的确是个难点。除了解决车载系统互相“打架”及“人-车”责任认定外,还存在“车-环境”之间的问题,尤其是外来侵入、安全干扰等情况,其他还有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郭美婷,王俊 编辑:陈磊)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