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刘黎霞 广州报道
科创无疑是全国两会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入探索“创新路”?这成了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粤港澳三地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创新发展活跃,基于此如何通过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催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活力?
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成为全球科创高地,聚焦科学突破是关键所在,要在源头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是根本、是源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保障。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政策层面的多措并举,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助力广东构建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格局。
大湾区“硬核”创新
长期以来,广东给外界的印象是,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实力强劲,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相对薄弱。近年来,广东也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力求通过加强原始创新能力,补齐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
广东提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成为全球科创高地,聚焦科学突破是关键所在,要在源头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其实还是要回到基础研究的突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说,虽然我们的基础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再晚也得做,否则永远只能处在产业链低端。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让更多科学人员甘坐冷板凳,潜心钻研。”陈广浩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大手笔”搞基础研究。
在诸多业内专家看来,国家科研单位在珠三角地区强化科创资源布局,看中的就是大湾区城市在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转型方向上与国之重器“磁极效应”的高度契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这将进一步强化广东创新链中的薄弱环节,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数据显示,2021年预计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有能力去实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说,当下面临的挑战,一是如何加快科技创新要素流通,二是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
激发专精特新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这也引发科学界代表委员们的关注。陈广浩认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在科研机构,但技术创新最终还是要靠企业来实现,应鼓励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在袁玉宇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切实落实企业特别是民营科创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等。同时,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设立研究院,与国家及省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共设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成果应用转化。
实际上,广东已成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量最多、发展质量最高的重点区域之一,充分展现了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目前,广东共产生4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二名,仅次于浙江(470家)。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活跃在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在破解细分领域“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催化创新生态和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广东构建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并基于此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围正不断提速。
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看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具有较强大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配套能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筑牢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长期培育,需要政府部门的长期政策托举。陈海佳建议,应加大金融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扶持政策的落地考核。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刘黎霞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