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如何聚焦于患者需求的创新,无论是创新药物的研发、制造和可及,还是突破传统的治疗方案和解决方案,成为众多在华的跨国药企思考的一大命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医药健康跻身全球最受关注的行业之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重点方向。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医药创新发展提出了多份建议提案。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中国医药产业不论是量还是质都取得了巨大提升。不过,市场仍有巨大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看病难、看病贵、购药难等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实现全民健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离不开创新驱动。
作为在中国市场最成功的跨国药企之一,中国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及重要的增长引擎。近日,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创新就要冒险就要勇于尝试。我们趟出的路、积累的经验,对同行、对整个行业都会是宝贵的参考和启发。同样,我们携手多方跨界合作伙伴,共同聚集的资源和能量,带来的将是对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对患者带来的变化。这是创新的最大价值。
“当我们围绕患者和疾病的时候,光卖药是不够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合作伙伴一起为患者提供服务,要没有私心地团结整个生态圈力量为患者打造最合适的医疗模式。这是对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坚持做到底。”王磊说道,得益于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改革,近30年来,阿斯利康扎根本土快速发展,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15亿美元,投资超过10亿美元,共经营了六大治疗领域近40种创新药物,覆盖了从慢病到肿瘤等中国患者亟需的治疗领域;并通过收购Alexion公司,将业务拓展到了罕见病领域,未来还会有免疫业务。
聚焦发力中国基层市场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医药行业药政改革不断深入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创新药风起云涌、大江大河的开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329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6330亿元。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87.4%,达到23908.6亿元。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开始加速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和战略布局。王磊介绍,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阿斯利康已将近40种全球创新药引入中国,涵盖肿瘤、呼吸、消化、心血管、糖尿病、肾病等疾病领域。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积极为中国患者提供亟需的海内外高质量创新药物,包括意大利赞邦集团的富露施、中国绿叶的血脂康等。
“当然随着国家优化进口药品上市审批流程,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多高质量创新药会尽早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们持续本土研发投入,全面升级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覆盖整个研发生命周期,向早期研发进一步发展,在支持全球新药同步开发的同时,关注中国高发疾病药物研发,并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推动本土原创新药走上世界。”王磊说,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以患者为中心,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为他们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解决方案。
实际上,近年来,基层市场也成为跨国药企竞相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大型三甲医院装机量逐渐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下,基层市场成为药企发展又一个重要推动力。根据锐观咨询数据,近年来在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指导思想以及地方和中央财政支持下,基层医疗机构的支出持续增长,基本与医疗卫生指数的增速同步,2017年基层医疗机构支出1325亿元,仍低于公立医院整体支出,但增速为9.5%,成为医疗服务机构中新的增长点。
在王磊看来,医药市场的服务需要从教育和预防开始做起,建立从早筛早诊到规范诊疗,再到随访康复,才能做到一体化的全病程管理,而不是仅限于研发和营销创新药。同时,新冠疫情也使其发现,医疗资源要更好地下沉去惠及基层民众,切实提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医院和诊所的诊疗能力。此外,数字化医疗的发展,需要增进医患间更加便利的互动,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医疗服务。而这些都是诸多跨国药企正在通过创新战略发力的方向。
作为最早布局基层的跨国药企之一,阿斯利康对中国的基层市场也有精准的认知。“过往的一些探索让我们看到基层还是应当回归疾病和学科本身,要提高效率。我们把几个业务场景相似的部门相互整合,能更高效率地调配资源,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患者的‘最后一公里’。”王磊表示,除了推进创新药品和疾病管理方案在基层的广泛可及,阿斯利康还积极支持基层学科建设,推进标准化诊疗落地,助力基层诊疗能力的有效提升。
加速本土化创新
医疗健康行业的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政策导向下,以患者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新型医疗观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EBP公司(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全球同步研发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IQVIA数据显示,2020年国家CDE受理I类新药超过500个,其中,首次注册申报的超过160个,远超过去三年。
从当前整个中国医药市场来看,在人才互通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和本土药企的合作也在逐渐加强,这也成为诸多药企完成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环。《RDPAC 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的战略价值报告》显示,跨国药企的中国研发中心深度 融入全球研发策略和体系中,例如,临床试验方面,中国加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逐步成为跨国药企的新常态,从而使中国更好地成为全球研发网络的一部分,缩短中国和欧美市场创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差,也为产品全球上市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在研发职能设置、临床试验参与、创新产品上市、研发模式探索等多个维度上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研发职能方面,现有跨国药企的中国研发中心规模不断扩张,而新一轮投入建设的研发中心也相继落成。目前,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研发模式更加多元化,除自建研发中心之外,近年来不断进行新尝试,既包括与本土公司就具体品种开发而展开的合作,也包括同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创新开放平台的建立等。
“我非常看好本土创新企业的崛起,相信中国创新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和蓬勃发展。今天,很多优秀的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新药不仅在中国迅速获批,实现弯道超车,并且逐步获得了国际认可,同时不乏本土企业创新药授权给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王磊认为,本土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正在变成现实。但在出海的过程中,建议企业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结合当地需求,利用好当地人才,并且要和当地政府展开良好的沟通;
其次,还要实现出口国的产品本土化,做好当地的研发和生产,这样才能真正和当地患者的需求紧密结合。
此外,在管理方面,也要尽可能管理好当地人才、理解当地文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跨国管理。
“同样,外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其实也在积极走本土化的道路,重视本土创新,和本土企业联手合作,不仅把创新在中国真正落地,更发挥跨国药企的桥梁作用,把中国式的创新带向世界,这也是本土药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出海都可以借力的优势。‘本土化+国际化’是医药企业的破局之道。”王磊强调。
也是站在创新发展,高度融合的时代,阿斯利康在华的本土化战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1年,阿斯利康中国新药研发部正式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目前,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管线已有150多个在研项目,与全球同步研发的项目近90%,预计未来5年内还将有近5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2017年,阿斯利康开创性地与国投创新合资成立了迪哲医药,去年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如此也不难发现,在中国大步跨入全球医药创新第二梯队的时刻,对于跨国药企而言,中国市场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此期间,跨国药企推动中国市场研发进展加速,实现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为当下的一大趋势。而在此方面,阿斯利康无疑已经走在了众多企业的前面。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