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一座城市的独家记忆,标记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总量达到1200余片。这其中的许多街区都曾历经风雨侵蚀、弃用荒废,而今又在城市更新与都市新时尚的浪潮下迎来重生。近年来,曾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归大众视野的。
近日,“潮岭文化节”在佛山梁园启幕。这是佛山梁园2022年非遗文化传播系列活动的一部分,通过香云纱的服饰走秀,广东音乐的演奏和梁园周边适安里非遗体验区的文化集市等新潮的活动项目,以艺术跨界的方式展现岭南非遗文化的现代魅力。安静的古典园林,一朝重现繁华。
梁园主体位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松桂里,始建于清朝,历时五十余年精心营造,最鼎盛时占地面积达200多亩。然而到了民国初年,清代粤中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却一度濒临丢荒的境地。
2013年,荒弃百余年的梁园终于迎来“重启”契机。
近日,“潮岭文化节”在佛山梁园启幕。-视觉中国
“改造”梁园
2013年9月,佛山市政府决定启动佛山梁园提升改造项目。2016年,“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被列为省市区重点工程正式动工;2018年,梁园老园修缮工程正式动工,新园区从原有的19亩地扩充到周边的68亩地。新园区的扩建重塑了梁园的历史景观,使梁园作为集宅第、祠堂、园林的综合体,改造提升工程包括:修缮梁园老园区,按照资料记载复建汾江草庐、无怠懈斋、寒香馆、十二石斋等历史景观,修缮北片区的适安里古民居群等。
对于梁园的“升级”,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谈道,“历史文化街区从历史中走来,并且通往未来,因此它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叠加”。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让历史之光、现实之光、未来之光共同投射到同一个空间,实现交相辉映,这个空间就能体现出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总而言之,价值形式更多,价值含量更高。”
结合梁园的历史风貌与梁园周边环境的发展需要,梁园的改造提升过程中,既保留了古建筑原来的风格,延续了原汁原味的古典文人园林风韵,又按照现代景区建设规律,运用新技术优化了园区的参观环境,打造了一批便利游客参观的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自动售票处、母婴室、无障碍通道、地下停车场等。
2021年5月,梁园新园七大景观正式对公众开放。如今的梁园不仅是一座文物建筑,更是一座代表着独特建筑风格的岭南园林博物馆。
“非遗”走进生活
重新开放的梁园作为特色岭南历史文化的载体,与周边的适安里、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一并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推广的平台。
“潮岭文化节”的活动主轴之一,是非遗走进生活系列首秀之非遗走进梁园时装走秀。十五位妆容典雅的模特身着香云纱材质与广绣工艺融合的时尚服装,行走在流水浅浅、新枝正茂的园林小径间,复古的香云纱材质与时尚设计相互碰撞,让“非遗”服饰焕发现代光彩。
对于岭南文化的时尚化、现代化和生活化“更新”,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周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再加上岭南地区南临大海,其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具有接受外来文化、与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传统。因此,“岭南文化其中之一的特点就是多元性,能够在不同文化形式、内容的碰撞中产生比较强的张力”。周静认为,广东当前的流行文化以及大众的时尚追求,恰恰是岭南文化在现当代的表现形式。
至于设计此番创意走秀的初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潮岭文化节”活动承办方、佛山市匠曼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了解到,虽然梁园在更新升级后已经重新开放,“但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梁园”,因此才考虑到在园林里举办走秀、音乐会等活动,使之成为一个品牌,吸引更多游客主动走进梁园。
佛山市匠曼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一家根植本土的佛山文创企业,以往举办得比较多的是室内的非遗文化推介沙龙、展览,这次将T台搬进园林,让“非遗”服饰穿梭于优美的园林景观之间,是对梁园景区的一次有力的推广,在形式上也有别于传统秀场,更加亲民也更有新意。基于长期从事“非遗”文化传播推广的经验,该负责人认为,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生活,尤其是走进年轻人,要注重跟相关专业院校之间的联合,充分发挥新一代青年人的创造力和新鲜想法。
来自剧本桌游社“迷离馆”的一群满怀热情的年轻人,就带着时下最受Z世代欢迎的“剧本杀”参与了梁园的“潮岭文化节”。他们为适安里非遗体验区“量身订制”了剧本,让玩家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体验非遗文化。这其实是岭南“非遗”在近年来不断尝试融合文娱新潮流的一个缩影。
周静认为,经营好“非遗”文化产品能在撬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很大作用,甚至打造现象级的数字文化超市。她表示,一是发挥岭南音乐、园林、服饰等等自身的文化符号影响力,通过新媒体、VR、数字化方式进行呈现,把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存下来;二是结合广东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智造”优势,在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地方,以各种数字厅进行岭南非遗文化的展示;三是用三维全景、虚拟场景等技术,充分将“非遗”进行活化利用、活化呈现。
寻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未来
街道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也是繁荣历史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商业空间、宜居宜业、公共服务等因素缺一不可。
佛山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包括大力弘扬佛山优秀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名镇名村和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强化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建筑、公共空间整体规划和建设管理,美化建筑立面,提升城市颜值,探索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城市标识系统。其中一大重点工程,就是推进梁园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岭南人文景观改造升级项目。
冯奎认为,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文明的容器,它对人类绵绵不绝的生活与文明,起到储存、流传、创新的作用。“历史文化街区积淀了前人的辉煌成果,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滋养和支撑未来城市发展之‘根’。”
因此,他提出,城市的历史与城市新空间的发展需要应融合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融合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目标,融合于推动城市功能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实践。“融合是科学,融合更是艺术。城市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元素,最关键是融合:要融合反映传统文化的多类元素,包括地域特色、建筑风格、人文活动等;要融合有形的生活服务与无形的文化审美功能,还要实现当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跨时空融合。”
谈到佛山梁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周静建议,应灵活利用商业运作模式,借助节假日、旅游旺季等时间窗口,以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扩大“非遗”服饰、音乐、美术的影响。“园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风景观光层面,要持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才能让老建筑产生更大价值。”
或许,对于包括佛山梁园在内的上千片历史文化街区而言,“更新”工程的结束才恰恰是故事的开始。
(作者:洪晓文 编辑:杜尚别)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