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的“香港机遇”:打造亚太地区绿色金融高地

大湾区观察朱丽娜 2022-03-22 18:25

官方数据显示,在香港,塑胶废物占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第三位,仅次于厨余及废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丽娜 香港报道 2021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显示,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上升了约1.2℃。科学家反复警告,若全球气温升幅未能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气候变化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021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以“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为愿景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特区政府将与业界及香港市民共同朝着两大目标迈进,中期目标是通过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把都市固体废物的人均弃置量逐步减少40%至45%,同时把回收率提升至约55%;长期目标是发展足够转废为能设施,长远摆脱依赖堆填区直接处置废物。

官方数据显示,在香港,塑胶废物占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第三位,仅次于厨余及废纸。香港环保署数据显示,2019年,近10%的塑胶废物为塑胶餐具,每周弃置在堆填区的塑胶餐具多达约1400公吨,相等于90辆双层巴士的重量。新冠疫情爆发后,外卖需求增加,令即弃餐具废物大增。

2021年7月,为从源头减少使用即弃胶餐具,香港环保署就建议推行“管制即弃胶餐具计划”向社会公开咨询,建议在2025年左右全面禁用即弃发泡胶餐具,禁用范围包括餐饮业处所向顾客提供相关餐具外,同时包含销售即弃发泡胶餐具予本地的最终消费者(包括餐饮业处所)。

“这个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特区政府的政策出台规划对我们整体的行业是利好。” SRJJ Limited水溶降解材料有限公司(SRJJ)项目总监陈逸晋表示。 

自2016年起,SRJJ 与广东宝德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开发应用于包装产品为主的水溶性降解材料。SRJJ的核心技术是“宝时丽”的改性水溶性高聚合物材料(PVAL)和生物基材料的组合物,这种新型材料能在大自然中完全生物降解,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具有可水溶性,水溶温度和速度皆可调整。该材料的包装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工业生产、农业、日用消费品等领域。

真环保?伪环保?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误导性的宣传,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环保材料,强调在不同生产环节中的环保角色:如原材料环保、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或废物可降解等。陈逸晋坦言,这些材料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已经使用了大量的能源,因此并非最理想的环保材料。

他解释道:“很多时候消费者看到一个纸袋,感觉上它能够降解,就以为它是个很好的材料,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陈逸晋指出,纸袋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比如在种植树木期间耗费大量的水资源,生产时还需大量化学品对其进行漂染等等,“大家只看到它生命终端的一个场景,但是没有考虑到生产周期中投入了很多东西。”

为控制白色污染,自2015年4月起香港全面实施胶袋收费计划:只要使用的购物袋含有塑料成分,而商品又不在豁免范围内,每个胶袋须收取0.5港元。但是,计划实施的效果却未算理想。根据香港环保署资料显示,自计划实施以来,胶袋弃置量每年递增,到2019年才稍为回落至40.7亿个,但仍高于计划开始之年——2015年的39.3亿个,而每日人均弃置的胶袋数则一直维持约1.6个。

对此,陈逸晋坦言,香港的胶袋收费计划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计划实施以来,这部分钱很大程度上是掉到商家的口袋里面了,而非真正用于环保事业。”他建议,除了胶袋收费适当上调外;政府应要求提供塑料袋的商家选择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给消费者,如该公司生产的水溶性塑料袋。

陈逸晋坦言,现阶段香港企业在环保的投入力度仍然不够,主要在于企业往往有错误认知,以为追求环保与追求利润是相对立的。很多香港企业对于ESG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存在“洗绿”行为,现阶段的绿色行为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交功课”阶段。

他强调,环保追求和拓展市场完全能够有机统一,绿色企业形象有助于提升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度。对于一家土生土长的香港企业,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了解,国际主要知名服装品牌的采购办公室大多设立在香港,SRJJ香港的办公室主要负责对接不同服装品牌,进入其包装材料的供应链。再根据不同品牌客户的诉求,反馈到内地的工厂去做产品的调配和改性,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除了背靠祖国的区位优势,陈逸晋认为,香港的金融基因、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营商配套都十分吸引初创企业,“整体来说,香港是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会有很多上市公司在这里;其次(香港)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市场;还有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只要你用心、用时间去找的话,会找到很多支持。”

落户香港

《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中明确提出,特区政府将会拨款2亿港元成立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提供给有助香港减碳和加强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每个项目提供的资助金额由250万至 3000万港元不等。

“我们发现特区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工具越来越丰富,我们都在申请中”,风脉国际CEO朱丹表示。

风脉国际母公司是总部位于武汉的新能源风电、光伏和资产管理企业——风脉能源。风脉能源创办于2009年。早在2018年,风脉能源为响应当时新能源行业的“一带一路战略”计划布局其国际事业、拓展海外市场。朱丹坦言,风脉国际公司在选址中曾考虑过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北美等地,但综合考虑了政策环境、金融资源、国内配套产业链、行业合作伙伴、服务于国内企业走出去等一系列因素后,最终决定落户香港。

复盘三年前的选择,朱丹认为,风脉能源将国际业务布局在香港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公司在东南亚已经开展了多个绿地项目,并将欧洲基建基金带入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成为风脉国内的合资伙伴。此外,中国大部分的头部电力企业,都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他们在香港都有分支机构,(香港)也是他们走出去的对外平台。在香港,我们的语言环境、文件文本、法律等也可以大量利用中文,这会节省非常多的时间和沟通成本。同时,联合这些合作伙伴在香港(的机会),我们一起投资海外。”

谈及特区政府的扶持和支持,朱丹笑言:“对我们来说,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比如说BUD基金是特区政府和企业各出一半,补贴企业在‘一带一路’市场进行招聘、租赁写字楼以及市场推广活动。还有其他专门针对宣传和市场开拓的‘一带一路’基金,我们也可以叠加申请,所以对企业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据记者了解,“BUD”基金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成立的帮助香港企业发展品牌(Branding)、升级转型(Upgrading)及拓展中国内地(Domestic sales)和自贸协定(包括东盟)市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的资助金额不菲:政府最多资助项目总核算开支的50%,在申请期内,每家企业最多可供获资助40个核算项目及上限600万港元。

绿色金融中心

2018年以来,为应对气候变化,香港特区政府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发力,成立了政府绿色债券计划,计划成立以来特区政府已成功发行总值72.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2021年年初,特区政府发表的预算案宣布将计划发行的绿色债券金额上限提升一倍至2000亿港元。

除了发行绿色债券,为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绿色金融中心,特区政府还在监管方面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香港金融管理局、证监会及各个监管机构已就气候风险管理及披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监管措施。香港是亚洲首个明确要求金融业在2025年前落实20国集团订立的气候相关财务披露的地区。

香港对于企业ESG披露更严格的要求让SRJJ这样的环保企业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机遇,陈逸晋说:“我们看到香港交易所也在力推ESG的一些要求,要求比过去几年更严格,对于ESG的报告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说节省了多少电,要求上市公司有整体的规划,有确实可落实的计划。所以,很多像我们一样的环保企业会进入到更多大企业上市公司的雷达里。”

一直以来,人才和数据都是全球各地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瓶颈。特区政府为加强绿色金融基础建设,成立了绿色及可持续金融中心,针对人才培训、数据收集及分析等方面,为业界提供支援。

据了解,香港在绿色人才的培养上同样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水平,2021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学推出亚洲首个科技/绿色金融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培养具有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商业人才以适应ESG、绿色金融和商业道德等热议主题。

朱丹坦言,2016年她从北京来到香港,当时绿色人才和绿色相关的主题,不论是市场化的基金还是宏观政府层面的拨款香港都有所欠缺。但2018年加入风脉国际后,她明显感到市场的变化,绿色人才的供应和需求都大大增加,“随着这两年香港政府制定的各项计划,产生了非常多这样的职位需求和本地化需求,这也让本地有了更多的人才供应。” (编辑 李艳霞)

投资推广署一直积极鼓励有意于香港设立公司或拓展业务的内地企业以香港作为业务发展的首要据点。从业务筹划以至实施扩展各个阶段,免费提供专业意见及支持服务。投资推广署亦与香港科技园、香港数码港等紧密沟通,为企业提供香港最新创科平台信息。

香港投资推广署相关查询请联系:彭文俊先生 创新及科技行业主管(粤港澳大湾区)

电邮:bryanpeng@investhk.gov.hk 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图案以微信联系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朱丽娜

记者

21海外版资深记者,关注香港财经、科创、大湾区所有好玩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