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1年的《施政报告》宣布,力争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2050年前香港实现碳中和。
全球气候变暖、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供应链中断,这为人类与地球和平共处再次敲响了警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最近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全球危机,但这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除非人类停止对自然的贪婪掠夺。报告认为,人类发展的下一个前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对抗,与此同时,需要改变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政府和财政激励措施。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1年的《施政报告》宣布,力争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2050年前香港实现碳中和。同时,特区政府计划在未来15年至20年投入约2400亿港元,推行各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香港环境局亦成立新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加强统筹和推动深度减碳工作。
随着减碳目标的推进,ESG(环境、社会、治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共同的重要议题,刚刚过去的2021年被认为是“ESG投资年”。在奥智元(Neuron)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士看来,“随着ESG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要议题,大家都在关注整个ESG怎么去做,香港企业需要重新定位。”
电动车是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碳中和”逐渐列入各国的重要日程,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数据显示,运输是目前香港仅次于发电的第二大碳排放源,2019年的占比达18%。发展绿色运输是实现运输界别零碳排放的必要条件。2021年初,特区政府公布的《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提出多项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及安装充电设施的策略和目标。
“由于香港地域狭窄,人口密度高,考虑到公共交通和公共基建的安全性,特区政府在较早期的时候,已经在香港推动智能电动车的项目,我们就进入到智能电动车行业。”科轩动力公司主席张韧表示。
科轩动力是一家植根香港本土的电动车企业,张韧深切地感受到政策扶持对初创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七八年前我们进入智能电动大巴行业的时候,通过投标拿到政府项目以后,香港创新科技署也拨了两三千万港元的资金来扶持我们做研发”。
他透露,目前公司还在继续参与一些公营机构的项目,“我们最近给香港机场提供了一个实验性的电动大巴,这些都是政府有资金资助的,企业就发挥主观能动性,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据了解,早在2011年3月,特区政府已经成立了新能源运输基金,资助运输业界、慈善团体及非牟利机构试验绿色创新运输技术。截至2021年10月,该基金共批出229个试验项目,涉及资助金额共约1.84亿港元,涵盖电动商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及电动巴士等。
2016年初,香港被马斯克誉为特斯拉电动车人均保有量最高的城市,在大街小巷都能经常看到特斯拉的身影。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际都市,长途驾驶场景较少,汽车更多需要满足人们通勤、代步需求。新能源汽车目前可以很好满足这种需求,并且里程焦虑问题不突出。
在特区政府的各项政策推动下,香港的电动车数量已从2010年约180辆,飙升超100倍至2020年底逾18500辆。近年来,电动私家车每年占香港新登记私家车的比率急速上升,由2010年的0.1%、2015年的5.2%,激增至2020年的12.4%,这意味着香港每八辆新登记的私家车中就有一辆是电动车。
电池回收:“不赚钱的生意”?
近年来,中国的头部科技企业纷纷下场制造“智能车”,勾勒出了未来智慧出行的新蓝图。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绝对数和占比逐步提升,动力电池即将迎来“退役潮”。大量的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
“电池比较贵,占电动车成本的40%至45%,而且生产过程非常不环保,价格容易受矿资源的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把它回收,主要是成本问题,因为目前回收的成本过高,高于可以销售的价值,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业。”GRST首席执行官及创始人孔源坦言。GRST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绿色科技公司。
据该公司估计,一个传统锂离子电池组的生命周期中,从原料开采、电池制造到第一次被回收,每千瓦·时的能量会释放约95公斤至122公斤的温室气体。这意味着,对于一辆平均80千瓦·时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其一个生命周期可以释放高达9.76吨的温室气体。
早在2011年,锂离子电池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促使了GRST探索在无毒环境中制造更清洁、更安全、更便宜的锂离子电池的可能性。
GRST公司的WATMAR3水性电池专利技术可去除锂离子电池在生产及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与目前的行业标准相比,公司的超环保水性生产技术在制造及回收电池过程中可减少分别高达40%及80%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1年6月,该公司与浙江嘉善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嘉善建立全球最清洁的电池生产基地。该工厂初步将在2022年底之前为OEM客户推出用于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和储能系统(ESS)的锂离子电池。
智慧建筑试验田
根据《2020年全球建筑和建造业状况报告》,建筑业占全球最终能源消费量的36%,占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香港人口稠密,高楼大厦林立,建筑物节能减排对香港能否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十分关键。
“建筑占了香港90%的用电,超过60%的碳排放是由建筑里面产生的,香港要实现2050碳中和策略,建筑其实是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领域。”奥智元(Neuron)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士表示。
在他看来,近年来,香港的新建筑基本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利用数字化建造,采用的材料,包括整个运营的水平,在全世界都是标杆性的。问题主要在于突破现有的建筑,因为现有建筑有差不多5万栋的存量,甲级写字楼超过1000栋,对于现有建筑去做改造,让这些建筑的能耗降下来,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
然而,“虽然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同样我觉得是培育了一个新的市场,所以我们一直觉得香港其实是作为PopTech一个非常好的试验田。香港有大量的楼宇,在这边做一些创新,做PopTech的验证,比在欧洲、美国其实是容易很多”。
Neuron是利用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技术研发的一套中央控制系统,其作用就如建筑物的“数码大脑”,能够综合分析系统数据,在港岛东甲级办公楼太古坊一座率先试验和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Neuron借分析大量营运历史数据,预计能源用量,从而优化和规划建筑物管理系统,侦测问题所在并进行预防性维护。
2022年1月,毕马威中国最新有关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年度地区性调查发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公众对城市的可持续性愈趋关注,希望采纳更多数码化服务。调查显示,只有25%香港受访者认为目前已投入足够力度打造碳中和建筑。为实现香港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现有建筑物需要进行改造,以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污染、减废、废物管理及减少即弃塑料是香港面临的最迫切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ESG投资热潮空前
刚刚过去的2021年被认为是“ESG投资年”。基金分析公司理柏(Lipper)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范围内流入ESG基金的资金为2850亿美元;2020年,激增至5420亿美元,2021年仅仅前11个月就已达6490亿美元。
以香港为例,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2021年在香港的ESG基金,净流入金额超过367.1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179.4亿美元,大增187.7亿美元。然而,目前ESG投资的主要挑战在于市场仍然缺乏能有效评估ESG资产投资价值及社会效益的工具,例如讯息披露、认证、评级、数据服务等。
“过去几十年,(中国)香港在ESG投放的资金不是特别多。相对而言,美国、欧洲起步较早,欧美很多基金专门去投ESG的,所以香港制定了2050碳中和蓝图,希望能够加快拉动那些资金过来。”香港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谭伟豪坦言。
据了解,该天使基金在过去五年投资了近500家企业,部分已经或正在筹备上市。ESG的投资热潮亦让很多投资人开始反思。“能成为独角兽企业当然是非常好,但独角兽如果吞并全部企业,对整个市场生态也不是好事。”谭伟豪表示。
为此,这位资深投资者近年来在积极寻觅“斑马企业”。“我们做投资的也在思考,因为过去资金投放到最赚钱的企业里面,过去很多去追求投资独角兽,投了让它不断做大。但现在,投资界慢慢有一个新的概念出来,我就是在过去两三年成立了斑马企业星球投资,我们投的企业就是要有两个核心价值,一个是如何赚钱,一个是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像斑马结合在一体,并加以培育,成为中小企成长的平台。”
“地球上的万物是和谐友善的生存。我觉得现在疫情的反反复复,气候的变迁,其实就是让我们去反省,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张韧感叹道。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