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粤韵》首播:百年粤曲的韵味与回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洪晓文

3月19日,粤剧人文纪录片《百年粤韵》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首播,并在央视频同步直播。这是首部面向全球讲述桂城平洲粤剧百年发展的纪录片。

粤剧素来有着“南国红豆”的美誉,早在2009年10月,粤剧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经过海内外一代代粤剧人的传唱与演绎,粤剧从作为地方剧种在小范围演绎到登上全球舞台,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作为中国传统剧种之一,粤剧因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包容兼蓄的开放精神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百年粤韵》主创团队历时四年,从粤剧故乡中国的佛山平洲到美国的旧金山,回溯了几代粤剧人百年来为让这门艺术开枝散叶、不断弘扬光大而走过的路。

粤剧因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包容兼蓄的开放精神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视觉中国

起于平洲

佛山是粤剧发源之地,明清以来,广东戏曲的活动中心首先在佛山形成,这也是后来众多粤剧名伶的故乡。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昆班、徽班、湖南戏班等民间戏曲团体盛行。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逐渐将语种由中州韵转化为粤语,粤剧由此萌发。粤语本身的“九声六调”,也为粤剧增添了更多旖旎韵味。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琼花会馆正式成立,象征着粤剧正式成型。《百年粤韵》的叙事就从佛山的琼花会馆开始,徐徐铺开。

此后三百多年间,粤剧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较为缓慢,未成规模。直至民国六年(1917年),南海平洲人陈福三(粤剧界人称“金山和”)与两位乡民一起在江表村一间祠堂内正式成立岭南大戏“乐群英”童子班,招收当地未成年青少年系统学习粤剧,开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开办童子班的历史先河。以往民间学艺一般都是家传或者师承,而陈福三开创的“平洲科班”则首创了集中、系统、全面的教学模式,比广东八和会馆办的“戏剧养成所”还要早十年。也正因为如此,此后百余年来,有关粤剧的故事,总也绕不开平洲这个地方。

彼时的陈福三所未曾料到的是,“乐群英”童子班竟发展成为近代“粤剧摇篮”,培养出著名粤剧男花旦林超群等粤剧名伶。因此,陈福三也被称为“平洲名伶之父”。

20世纪初,在电影行业快速兴盛的同时,粤剧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20世纪四十年代,粤剧的发展与“乐群英”童子班的繁荣发展被战争打断。随后,一些粤剧名家开始将粤剧推向海外。

时至今日,平洲一带还留存着几十个“私伙局”(即自发形成的民间粤剧社),当地的粤剧爱好者除了传唱传统曲目以外,还自编自导自演,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他们以街头巷尾为舞台,不断发展壮大,最后也因此组建成立了佛山桂城曲艺协会,将原本大大小小、自主运作的私伙局,拧成了一股推动粤剧水平向上提升的力量。

扬名海外

纪录片里,“乐群英”童子班创立100周年庆典的演出画面与百余年前童子班初创时的史料画面反复交错呈现,台上参加庆典的粤剧名家,都与百年前的童子班有着深厚的渊源。

1965年,歌颂新中国的粤曲《东湖春晓》在广东迅速走红,一时间家喻户晓。该曲目的演唱者就是著名男花旦、曾经平洲“乐群英”童子班的首批学生之一林超群的长女,林小群。

林小群从小就钟情粤剧,13岁入行,1958年即开始担任大剧团的正印花旦,其代表作品有《柳毅传书》《牡丹亭》《黛玉归天》《玉簪记》等,在海内外粤语人群中拥有数代粉丝。林小群的丈夫白超鸿亦出生粤剧世家,其父亲正是开创平洲“乐群英”童子班的陈福三。白超鸿原名陈永熙,16岁入行并取艺名“白超鸿”,后跟随师父四处巡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享有盛名,其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桃花扇》《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等至今为人称道。即使现今已96岁高龄,白超鸿仍然活跃于舞台上,宝刀未老,风采犹存。

林小群、白超鸿伉俪被誉为戏曲界的“神仙眷侣”,两人因粤剧相爱、相知、相守。走过长达80年的艺术人生,他们不仅是粤剧百年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纪录片以二人少年时期练功、登台、走红、远渡重洋、在异乡教学为主线,串联起了平洲粤剧百年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退休后的夫妇二人随儿子定居美国旧金山。正如纪录片所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无论在东南亚、大洋洲,还是在欧洲、美洲,粤剧都已成为了上个世纪几代海外华人的乡愁。林小群和白超鸿即使到了大洋彼岸的旧金山也从未搁置对粤剧的热爱,二人在自己家里办起了粤剧班,聚集起了旧金山一众粤剧爱好者,学徒无数。车库里的一面镜子、一张地毯,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舞台。

纪录片《百年粤韵》从“粤剧之乡”平洲出发,远至旧金山,透过林小群、白超鸿等一众粤剧名家视角,展现出一幅恢宏的粤剧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一瞥粤剧今天在海内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白超鸿对着镜头自豪地表示,“发展到后来,旧金山所有能够演出的、能够开局唱的,都是我们俩的学生。”

粤剧传承

一百多年前,平洲“乐群英”童子班播下的粤剧种子,如今已在海内外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曾经的艺童从平洲出走,已经成长、繁衍出传承几代人的戏曲世家,童子班的后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也深刻影响着家乡平洲的后辈们。2016年,林小群、白超鸿夫妇俩在旅居美国三十年后,决定带着海外弟子们回到家乡平洲寻根。几十年来,林小群在海外虽然主要进行幕后的教学工作,但她教出来的学生,近几十年来,活跃在海内外各个大大小小的粤曲舞台上。《百年粤韵》为此还采访了一批视林小群、白超鸿为偶像的平洲粤剧新一代演绎者、传承者,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同样追随林、白二人的脚步,接过前辈的衣钵,成为新时代粤剧继续发扬光大的教育者、传播者。

近年来,平洲所在的佛山桂城大力推动“粤剧走进校园”,对青少年进行粤剧普及和教育,让他们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桂城积极开展戏曲进基层,粤剧艺术节、民间粤剧私伙局活动,推动着粤剧艺术传承传播、惠民为民,以创新手段将粤剧融入到城市发展动力,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平洲“乐群英”童子班开办百年之际,桂城粤剧艺术节大戏又开锣。台上台下新旧面孔交织,如昨日重现。林小群、白超鸿等一众老艺人们坐在台下,他们深情的目光望向舞台,不知是否也看到了自己乃至父辈年轻时的模样。

(作者:洪晓文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