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收并购大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 实习生王佳琦上海报道
2021年3月23日,旭辉永升服务集团有限公司(01995.HK,简称“旭辉永升服务”)举办2021年业绩发布会。2021年度,旭辉永升服务收入约为47.0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0.8%;毛利约为13亿元,同比增长32.7%;年内溢利约为6.9亿元,同比增长56.5%;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6.17亿元,同比增长58.0%。
利润大增的同时,旭辉永升服务的在管面积也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公司合约建筑面积约为2.71亿平方米,合约项目数量1409个,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49.4%及43.0%;在管建筑面积达到了约1.71亿平方米,在管项目数量为1032个,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68.3%及61.8%。
旭辉永升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周洪斌表示,过去一年,旭辉永升服务的关注点和经营策略选择,反映到财务数据上,基本达到年初预算的方向。旭辉永升服务坚持5年十倍战略不变。
大举收并购
战略并购已成为旭辉永升服务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上市以来,旭辉永升服务在收并购上花费16.9亿。
据透露,2021年旭辉永升服务团队考察了156个项目,23个项目通过了立项,81个项目做了第三方尽调,目前还在跟进30多个项目。
此前的2021年10月29日,旭辉永升服务公告称,以5819万元成功收购美中环境51%股权。旭辉永升服务在2021年业绩公告中表示,这项并购补齐了公司在环卫业态的发展短板。美中环境是一家牌照资质齐全的环卫服务供应商,可在全国范围满足环卫行业的招投标业务。通过对美中环境的并购,扩充了旭辉永升服务在城市服务领域的能力。
后来在2021年11月30日,旭辉永升服务又宣布,以6.96亿元收购美凯龙物业80%股权。这项收购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商办物业管理模块的专业能力,同时加深了与红星美凯龙家居的合作。
2021年,旭辉永升服务的收并购还包括:收购华熙鑫安50%股权;收购上海星悦物业80%股权;收购山东鑫建物业70%股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旭辉永升服务在山东省内的第三次并购,进一步增厚了区域密度及叠化能力。
2022年1月,旭辉永升服务完成收购郑州锦艺物业服务有限公司100%股权。
收并购逻辑:趁低吸纳
周洪斌在业绩会上指出,2021年,旭辉永升服务通过收并购补充城市服务布局,完善多元发展赛道,坚持战略性并购,实现有质量增长。在并购市场,旭辉永升服务坚持多观察多调研,看准再下手。
2021年物企收并购市场上半年火爆,下半年理性回归。旭辉永升服务选择在2021年下半年出手,先后完成对郑州锦艺、美中环境,上海美凯龙物业的整合,既实现了综合实力补强,也降低了扩张成本。
不过,2021年,旭辉永升服务新增收入中收并购板块的贡献只有三个亿。旭辉永升服务首席财务官周迪分析称,现在并不是遍地都是好项目。买方估值逻辑也在变化,卖方心理预期没有调整到位,买方和卖方的谈判拉扯还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从规划角度,旭辉永升服务今年有收并购计划;从发展业绩角度,目前在跟进的三十多个项目中有一些还是不错的,双方谈得还是可以。
谈及很多收并购项目没有落地,周迪表示,目前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心态,很多项目在融合协同上不是特别理想、实际经营情况差异比较大、以及市场火爆后要价比较高。据周迪透露,在并购预算上,旭辉永升服务内部设了一个目标,但是会按照四轮驱动的扩张原则,及时汇报及时沟通,没有规定买多少个或把哪块拿下。
未来,并购这一环是旭辉永升服务发展重要一环,面对诸多并购机遇,会极力确保每一个并购决策禁得起时间考验,坚持区域聚焦,业态补强,战略协同,品牌落地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坚持投前精选标的,投后完善管理策略思路。
收并购大年
中指研究院分析称,2021年物业管理行业已披露相关信息的并购交易达77宗,涉及并购方36家物业企业。交易金额约362.5亿元,相比2020全年交易总额大幅增长约243%。总体来看,2021年行业并购市场整体呈交易额创新高、大额交易多发、并购主体以上市企业为主、并购标的估值回归理性现等特点。
2021年是物业行业的收并购大年,多家物业公司开启收并购动作。进入2022年,更多物企收并购陆续发生,其中较为瞩目的是华润万象生活22.6亿收购中南服务、碧桂园服务收购中梁物业所有全资在管项目。这表明,央企、国企背景的物企与大型物企在收并购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市场分化的同时,行业整体呈现出一种“长尾效应”,头部物企凭借突出的规模优势,
并购加速了行业整合,为整个行业带来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中指研究院预计,未来收并购市场大鱼吃大鱼的现象仍将发生;不排除部分中小型物业企业借力并购、市场拓展、战略合作等多种手段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作者:唐韶葵,实习生王佳琦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