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千亿投资之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培育新增长点?

城市经济地理李莎 2022-03-28 21:35

每年千亿以上的副中心投资规模将持续拉动通州经济增长,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部分企业落户亦将带动通州产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据《北京日报》3月28日消息,北京城市副中心已将200多个重大投资项目逐项分解至全区32家主责单位和35家配合单位,压茬推进,全力以赴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通州2022年计划报告显示,预计2021年通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并将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确定为6.5%左右,较北京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高约1.5个百分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通州今年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设置合理。通州是北京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每年千亿以上的副中心投资规模将持续拉动通州经济增长,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部分企业落户亦将带动通州产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利好。

在局部疫情反复、传统春节假期影响下,通州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通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同期三大产业投资“两升一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5.5%,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4.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7%。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副中心分院副院长杨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副中心正处于建设期,通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政府长期计划、持续投入建设,以及社会资本看好副中心发展、踊跃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财政大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

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公布,明确要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

叶堂林指出,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承接北京中心城区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实现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提升。

不同于北京其他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发展,叶堂林表示,城市副中心发展并不完全基于通州原有基础,而是通过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承接实现产业的跃升,其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都要高很多。

北京财政局在202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到,2021年在财政紧平衡形势下,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支持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支持开展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倾斜财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发展。2022年预算安排提出要大力建设城市副中心。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

叶堂林表示,城市副中心是北京重点建设方向和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每年千亿以上的投资规模是基于北京财力基础和科学评估的慎重决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形势、疫情反复等外部压力变化。

城市副中心仍处于建设期,到2035年,现代化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基本建成。叶堂林表示,副中心的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和产业拉动仍需时日。在前期建设过程中,通过投资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地,“筑巢引凤”,才能带动相应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副中心高水平自主发展。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要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一期,谋划建设二三期。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个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精彩亮相。

在产业方面,“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要围绕“3+1”主导功能谋发展,大力建设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台马科技板块和中关村通州园等片区,办好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央企、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

商务金融是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功能之一,杨军表示,城市副中心定位确立之后,其商务服务就与北京其他区域的CBD定位相脱离,与北京中心城区CBD形成“一主一次”关系,未来北京商务办公金融格局将由“一主带多点”转向“一主一次多点”。

与雄安新区两翼联动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提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共同组成北京的新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也提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和雄安新区差异化发展的关系,避免同构化,实现一核两翼共同促进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叶堂林表示,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都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但二者在发展基础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副中心位于北京市内,其发展要考虑原有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雄安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图,需要重新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叶堂林认为,“一核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核心区,也是最关键的骨架系统。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承接城六区疏解的非首都功能,因而两翼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延伸。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关键要解决北京首都功能过于集中的问题。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个骨架系统就形成了。”叶堂林说。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强化两翼联动,建立与雄安新区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在土地管控、产业承接、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共享。加强快速交通联络,推动产业互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智慧城市等技术交流合作,深化公共服务对接等。

除了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和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东部综合服务中心和枢纽,实现以点带面、区域共进。

叶堂林指出,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在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如果城市副中心的产业链能在北三县布局,实现落地转化,将为北三县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杨军看来,未来北京的增量空间和发展重点主要是东六环-南六环发展带,北起顺义,向通州、亦庄甚至房山延伸,位于这一发展带上的城市副中心应发挥中心引领作用。对于京津冀发展而言,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通过道路轨道、生态空间、大运河等互联互通,加强通州与北三县之间的联通;另一方面,伴随着北京不少产业逐步向东转移,公共服务、产业也将逐步向东辐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作者:李莎 编辑:李博)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