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潮澎湃丨中芯国际2021年净利大增147.7%,需求大涨之外有何变量?

21公司调查张赛男,实习生谢韫力 2022-03-31 18: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谢韫力 上海报道

全球范围的缺芯潮和对本土芯片制造的旺盛需求给半导体发展带来机遇。 

3月30日晚间,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披露了2021年报,营收净利均大幅增长。

但大幅增长的同时,变量犹在。

晶圆代工贡献9成利润

年报显示,2021年中芯国际营业收入达356.3亿元,同比增长29.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3亿元,同比增长147.7%,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53.25亿元,同比上涨213.8%。

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为全球第5大晶圆代工厂商,市场份额为5.2%。同时,中芯国际是去年前五大晶圆制造厂中增长最快的。台积电、格芯、联华电子同期收入增速分别为18.5%、36%和20.5%,三星业务多元,未单独披露晶圆代工的业绩。

中芯国际认为,业绩大增主要是因为2021年销售晶圆的数量增加、平均售价上升和产品组合变动。销售晶圆的数量由20年569.9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增加18.4%至21年674.7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平均售价(销售晶圆收入除以总销售晶圆数量)由上4210元增加至4763元。

从业务构成看,2021年中芯国际晶圆代工业务收入321.1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约90%。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的业务收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64%;北美洲收入占22.3%;欧洲及亚洲收入占13.7%。

从应用领域来看,智能手机类应用收入占晶圆代工业务营收的32.2%。消费电子类应用、智能家居类应用、其他应用类收入分别占晶圆代工业务营收的23.5%、12.8%、31.5%。

在技术节点方面,中芯国际来自90纳米及以下制程的晶圆代工业务营收比例为62.5%。其中,55/65纳米技术的收入贡献比例为29.2%,40/45纳米技术的收入贡献比例为15%,FinFET/28纳米的收入贡献比例为15.1%。

3月8日中芯国际还首次发布2022年1-2月经营数据,实现营收约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5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09亿美元,同比增长94.9%。

研发投入占比出现下降

业内公认,晶圆代工企业需具备可持续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但相关数据显示,中芯国际研发数据出现下滑。

报告期内,中芯国际研发投入为41.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6%,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研发人员数量为1758人,上年同期为2335人,占集团总人数的比例由13.5%降至9.9%。

中芯国际对此解释称,是由于年度营业收入上升;产能紧张下部分研发产能投入生产以保障客户需求,造成研发占比下降所致。研发人员数量较上期减少,主要因2021年上半年部分研究相关人员转入生产运营岗位,以及出售子公司SJ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影响所致。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中芯国际在营收增长下,研发占比降低,意味着中芯研发投入的绝对值的增量并不多,可能和中芯国际高管结构调整、股东制下偏重业绩成长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在年报中提到了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的影响。

今年2月财报电话会上,时任中芯国际代理董事长、首席财务官高永岗(3月17日正式转为中芯国际董事长)称实体清单对中芯国际的生产运营还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其表示,过去的一年里面,公司在坚持合规性的前提下与供应商等各方面密切合作解决了许多的问题,所以在前几个季度也宣布生产连续性已经基本可控,但实体清单对公司先进产能的布局等还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2022年整体指标规划的时候,也已经考虑了这些。

22年扩产紧扣结构性缺芯

谈及今年规划,高永岗称,2022年行业在整体产能供不应求的状态下,部分应用领域需求趋缓,产能全线紧缺逐步转入结构性紧缺的阶段。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平衡存量和增量需求,弥补产业链结构性缺口,是公司今年的重要任务。

年报显示,中芯国际今年将稳步推已有老厂扩建及三个新厂项目,2022年资本开支预计约为320.5亿元。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报道过,三个新厂指上海项目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深圳每月约4万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北京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及集成电路封装项目,将达成每月约10万片12英寸晶圆产能。2022年初上海临港项目已破土动工,北京和深圳两个项目稳步推进,预期于2022年开始生产,上述三个项目满产后,中芯国际总产能将实现倍增。

2月财报电话上,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曾回应扩产风险。其认为中芯国际一直很谨慎的扩产,一方面,中芯国际市场份额为6%,体量相对台积电等较小,应对市场变化较为灵活;另一方面,中芯国际客户数量多、产品种类多,这种模式可以灵活调配,面对冲击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且应用和制程都可以自由切换,不会导致过剩。

不过,沈萌认为仍要注意外部影响因素,“随着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新产品出现,晶圆代工以及芯片需求增长仍然是一两年内较明确的趋势。但芯片需求增加,并不意味着相关企业收入也可以保持较强发展,需考虑疫情等多因素下产能受限,才会推动价格上涨。

“随着未来产能逐渐恢复,供给就不会那么稀缺;同时需求增大,单品的收益率空间会下降。因此今年供求翻转几率较小,但是收益空间下降会更明显,会最大限度影响业绩贡献。”他说。

他还提醒,“虽然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缺芯问题,但疫情导致收入降低或不确定性增强后,消费汽车需求总量低可能会抑制芯片需求。”

3月31日,中芯国际A股收报46.09元/股,跌1.09%;港股收报17.14港元/股,跌0.2%。

(作者:张赛男,实习生谢韫力 编辑:朱益民)

张赛男

财经版记者

曾是一名宏观经济记者,现转向微观领域。专注A股上市公司、上交所监管动态。欢迎交流,邮箱zhangs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