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坚持稳健投资和严格风控,做好理财产品净值管理

21资管+杨希 2022-03-31 11:46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银行理财市场全面重塑,走入“真”净值时代。然而近期市场超预期波动,银行理财“破净”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使得刚刚迈进新发展阶段的银行理财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去年是农银理财的第二个完整经营年度。截至2021年末,农银理财自主及受托管理的全口径产品规模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其中新规净值型产品突破1.8万亿元,净值化占比近90%,2021年全年已兑付的理财产品无一“破净”,保持稳健经营。

那么农银理财如何看待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破净”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何具体发展计划和目标?入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后有何具体发行安排?围绕这些热点话题,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对话资管30人”栏目近期独家专访了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

马曙光表示,2021年农银理财以2万亿的产品管理总规模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在持续丰富服务手段的同时,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助力共同富裕。

马曙光认为,从整个行业来看,银行理财要想继续在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之间做到有效平衡,持续为广大客户创造正向财产性收入,还需要加大向先进资管同业的学习力度,在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同时建立更加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留住核心人才,确保理财投资行稳致远。

新规净值型产品突破1.8万亿

《21世纪》:能否请你介绍一下近一年来农银理财业务的整体运行情况?

马曙光:近一年来,农银理财立足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数字化应用,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发力丰富产品布局。同时,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财务指标保持向好。截至2021年末,农银理财总资产、净资产双双突破150亿元大关,开业两年多来资本增值超过30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7亿元,保持在理财同业前列。

二是新产品规模再创新高。截至2021年末,农银理财自主及受托管理的全口径产品规模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其中新规净值型产品突破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000多亿元,净值化占比近90%,保本产品已全部清零。

三是投资管理稳中求进。目前我们的资产配置仍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占比保持在七成以上,同时公募基金及权益类投资占比也在稳步提升。从全年看,累计为客户实现了超过600亿元的投资收益。

四是风险管理成效良好。截至2021年末,我们新产品所投的理财资产均为正常类,盯市债券、含权益策略委外及公募基金整体均维持正收益,确保全年已兑付的理财产品无一“破净”。

《21世纪》:截至去年末,农银理财的保本理财、同业理财余额已经清零,也全面实施了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过渡期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在新的发展阶段“轻装上阵”,农银理财有何具体发展计划和目标?

马曙光: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收官,监管标准实现统一,理财市场全面重塑,行业打破“刚兑”,产品走向真净值。农银理财配合母行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基本完成了过渡期整改任务;同时公司自身也做到了“洁净起步、轻装上阵”,以2万亿的产品管理总规模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下一步,农银理财将重点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继续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立足农业银行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战略定位,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提升对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持续加大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投资力度,彰显农银理财特色。

二是持续丰富服务手段,构建服务生态。稳步扩大投资范围,通过权益资产投资提升直接融资作用;丰富产品谱系,做好投资者陪伴,解决服务单一的问题,积极提升为投资者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综合服务的能力;拓展销售渠道,在传统渠道优势基础上,开拓多元化数字渠道,铺设他行代销渠道,尤其是抓好中小银行渠道。

三是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助力共同富裕。立足稳健收益、绝对收益的发展理念,坚持“流动性优先、运作稳健、资产安全、收益可比”的运作理念,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持续为广大客户创造稳定的投资收益。特别是加大乡村振兴系列理财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对县域客群的精准服务能力,让更广大的客户群体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养老理财产品计划在所有试点地区同步发售

《21世纪》: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农银理财的产品体系?支柱产品整体运行如何?

马曙光:我们不断丰富产品谱系,已将开业之初的“4+2”产品体系升级为“6+N”,在产品期限上实现了短至1天、长至3年的覆盖,持续提升客户在产品功能、销售服务、流程系统等方面的体验。

具体而言,“6+N”中的“6”代表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外汇衍生类、另类投资等六大基础类产品,其中前三类算是我们目前的支柱型产品,过去一年的规模合计增长近8000亿。比如“时时付”现金管理类产品,以灵活的申赎机制及约定还款功能成为了广大客户的“零钱包”。又比如我们努力兼顾客户对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流动性好、收益稳健的三重需求,在固定收益产品线推出封闭一定期限后即每日开放的“灵动”系列,不到1年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

至于“N”就是ESG、惠农、乡村振兴等特色与创新产品系列。一方面,我们发挥农银特色,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在原有的惠农系列产品基础上推出乡村振兴系列专属产品,销售范围从惠农卡持卡户扩大至在县域开立账户的全体客户,目前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另一方面,我们加大科技创新和ESG特色系列产品发行力度,规模已分别超过600亿、140亿;同时推出FOF策略产品,规模已超过80亿。

《21世纪》:2月25日银保监会公布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围的消息,农银理财成功入选。请问为了此次试点,农银理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农银理财的首发产品将有何特色?试点地区选择上有何安排?

马曙光:2019年11月,《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出台,要求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预计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中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

农银理财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已先期开展了养老理财产品的研发工作,并设计了专属产品品牌。银保监会《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正式发布后,我们加快推进相关筹备工作。一方面,与银保监会、理财登记中心等多方保持沟通,紧跟监管要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持续完善试点产品方案,从产品设计、投资管理、风控机制、管理制度、运营托管等各层面推动试点工作落地,尽快推出养老理财产品,满足广大投资者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我们计划首发的养老理财产品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真正体现“养老”属性,重点突出以下特色:

一是鼓励长期投资。养老理财产品旨在为客户未来数十年的养老保障积累资金,同时为实体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因此我们的养老理财产品期限拟设计为5年以上,并鼓励投资者按照退休年龄选择产品持有期,以引导客户进行长期投资。

二是强化风险保障。养老金安全关乎广大居民福祉,我司在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上,设置了“收益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三重风险保障机制,并辅以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措施,为客户的养老资金安全保驾护航。

三是稳健投资运作。养老理财产品的长期限决定了在整个投资阶段需要平滑经济与金融市场周期波动对产品的影响。我们的养老理财产品将采用目标风险、目标日期等投资策略,不断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以持续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满足投资者长期养老需求。

四是践行普惠原则。将通过设置低起点金额、优惠的投资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托管费率,不收取超额业绩报酬等方式降低养老理财客户投资成本,让利于更广大的投资者,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五是灵活功能设计。例如,我们的养老理财产品将提供分红功能,以提升客户体验。又例如,针对投资者因罹患重大疾病等需要提前赎回养老理财产品的特殊性需求,相关产品将提供提前赎回的功能,以体现大行社会责任及人文关怀。

最后,为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覆盖面,我们首发的养老理财产品计划在银保监会目前允许的所有试点地区同步发售。

“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应付出更大努力

《21世纪》:你如何看待今年初银行理财新成立产品“破净”增多这一现象?从行业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反映出哪些问题?

马曙光:今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落地实施,加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超预期变化,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一时间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估值方法发生转变。根据理财新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及理财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资管新规关于金融工具估值核算的相关规定,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确认和计量理财产品的净值,通过理财产品净值变化及时反映投资运作成果,产品的净值波动将变得比以前更加敏感。市场波动比较剧烈时,银行理财产品阶段性“破净”在所难免。

二是部分新发产品积累的收益“安全垫”相对不足。以农银理财为例,虽然我们的存续产品整体运作稳健,平均净值均在1以上,但仍有极少数破净产品,主要因为处于建仓期,底层资产积累的收益有限;在近期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净值跌幅放大,导致部分产品净值阶段性下行至1以下,但破净幅度极低。

三是近期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幅度较大。受全球流动性趋紧、地缘冲突、变异病毒快速扩散等多重因素影响,股市出现了恐慌性杀跌。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快速抬升,各种因素叠加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一定回撤,甚至跌破净值。

回顾历史,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同时大幅度走弱并非常态。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按照中央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的总体部署,以及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两个保持”相关要求,预计后续稳预期、稳增长相关政策“组合拳”将加快出台,当前股债市场快速调整的风险有望得到缓解。随着资产端票息收益的逐步积累,产品后续的净值表现将稳中趋升。

从整个行业来看,随着2022年银行理财迈入“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要想继续在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之间做到有效平衡,持续为广大客户创造正向财产性收入,还需要加大向先进资管同业的学习力度,在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同时建立更加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留住核心人才,确保理财投资行稳致远。

《21世纪》:据南财理财通统计,年初混合类理财净值表现较差,但农银理财的产品平均收益率表现是理财公司中最好的。此外在年初农银理财发布的2021年十件大事中也提及,去年“到期产品兑付无一破净”。你认为做到这样的业绩表现,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马曙光: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在净值管理方面,我们真正坚持了稳健的投资风格和严格的风控措施。第一,坚持审慎的风险偏好。作为农业银行全资子公司,我们遵循与母行一致的、审慎的风险偏好,贯彻集团一体化各项风险管控要求,确保风险底线不突破。

第二,严把投资准入关。我们对投资主体与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定期评估更新。特别是在投资合作机构方面,我们在同业中率先采用“研究部门遴选准入委外机构+投资部门按白名单选用+风控部门嵌入式管控”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委外机构的管营分离和委外业务的全流程监督。

第三,实行资产扎口管理模式。我们对各类理财资产都指定了投资部门进行流程扎口,理财资金在投向同一类资产时能够做到同一个风控标准、同一个资金出口,确保了我们在当前有限的人力资源下实现产品规模稳中求进、风险管理持续可控。

其次,在业绩表现方面,我们积极稳妥地拓展自己的投资能力圈,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也为市场所验证。第一,加快投研能力“补短板”建设。在宏观与大类资产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去年建立了行业与股票、基金与量化两支研究团队,研究员构建的股票、基金模拟投资组合也跑赢了业绩基准,“宏观-策略-行业-标的”自上而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

第二,比较准确地研判了去年的宏观与大类资产走势。我们的高管层按季、按月召开投资策略会,研究、投资、交易、产品、风控等部门共同参与,对下一阶段市场走势与投资策略进行研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势研判方面,我们准确预判了2021年上半年的利率下行趋势,投资部门在1月中旬加大信用债投资力度并适度拉长久期,提前储备了一批资产;同时,我们在2021年春节前夕大幅降低权益资产仓位,及时规避了春节后权益市场的持续回调,也使得我们面对二季度后期市场上行时更加从容。宏观研究方面,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宏观经济预测竞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第三,稳步扩大可投标的范围。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公募REITS、可转债、纯债基金等固定收益投资方案,同时不断创新权益投资策略,去年我们的权益委外策略年化收益率达到两位数,显著高于非货公募基金全年的整体收益水平。

风险因素释放后市场信心将再次回归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各方冲突加剧的当下,对于普通人,你有哪些投资建议?

马曙光:我们都知道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因此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充分说明了中央的战略定力和决心。但3月的股债两市表现均不尽人意,其中股市的下跌已脱离了基本面;而大宗商品市场则不断走强,其中原油价格中枢的上移直接导致了国内油价的上调,上述的市场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广大居民的“钱袋子”。

分析下来,这主要源于当前我国经济除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外,还面临两个新的挑战:一是地缘冲突事态发展超出大家的预期,国际能源、农产品、部分金属等初级产品供应链承压,加上疫情引发的供给缺口短期内难以消除,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扰动,全球可能面临“滞涨”风险。二是随着全球各国逐步放开管控措施,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这给全年的稳增长,尤其是稳就业、稳消费带来了新的压力。

对于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任何一个投资者而言,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时度势。在这样一个行情分化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建议普通投资者短期内还是“现金为王”,待市场形势比较明朗之后,基于自己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对均衡地配置现金、理财、基金等资产,同时要适当降低今年的收益预期。

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中央到部委的稳增长、保民生相关支持政策正在接连出台,尤其是财政支持下的基建投资与减税降费将是重点发力方向,等到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企稳、企业效益回升,以及前期风险因素基本释放的时候,市场信心将会再次回归。

(作者:杨希 编辑:李玉敏)

杨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记者,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南方财经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关注资管、财富、法律与金融风险。欢迎交流,邮箱:yangxi@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