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钦州产业园这十年:年均增长44.8%,RCEP“零关税”下的跨境产业链价值凸显

21深度胡慧茵 2022-04-01 22:05

正值建园十周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将在RCEP实施生效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慧茵 报道 今年4月1日,是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园十周年。宽敞的道路,厂房林立,园区规模不断蓬勃壮大……这是外界对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第一印象。

临广西北部湾港而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东、西部分别与六钦高速连接线和进港公路相连,拥有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中外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国际园区,而它与“姊妹园”——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所开创的“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模式,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探索和积极实践,也是中马两国经贸合作的硕果。

“自2012年设立园区以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产城框架基本形成,已经逐渐呈现出现代化新城的雏形,”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副主任莫福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园区规划的“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产业新城将朝着更高标准的方向发展,产业聚集效应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2年4月1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园。年满“十周岁”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其各项指标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截至2021年底,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1.7亿元,年均增长率44.8%;另外,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1.67亿元,实现年均增长率40%。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今年还迎来了贸易新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马来西亚生效。“RCEP实施之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将成为中国和马来西亚跨境物流、贸易的重要平台。”莫福文向记者说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表示,RCEP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将会为“两国双园”深化食品饮料、能源资源、钢铁、汽车、机械设备及电子电器等产业合作以及共同打造跨境产业链提供新的助力。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环境优美。 资料图片)

创新驱动下的产业新城

十年时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从一片荒地中成功崛起,发展成现代化产业园区。在莫福文看来,园区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拓荒时期,如今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中马“两国双园”的其中一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往往与其“姊妹园”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并提,彰显了中马两国共同协作、互利共享的深厚情谊。在中马两国的努力下,园区的建设已初见规模。莫福文向记者介绍,目前园区一期15平方公里“七通一平一绿”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正及时推进启动园区以北建设,开发范围延伸至30平方公里。“可以说,园区已经具备‘即到即入园’的便利条件。”莫福文说。

如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基本形成。目前该园已经成为了集国际科技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港航物流、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城。

随着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升级换代”,该园区成了许多大型企业的新选择。

截至2022年3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累计注册企业19981家,其中,外资企业75家。而更让莫福文感到自豪的,是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批拥有高新技术项目的接连入驻和投产,“目前已经正式投产的项目包括中伟新能源南部基地、鑫德利光电、慧宝源医药、天源电池级氢氧化锂一期、鼎隆新能源、见矩科技等,此外,总投资达到120亿元、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泰嘉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项目也即将进入设备安装。”

然而,在园区稳步发展的路上,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园区的跨境往来、产业投资合作等带来不小的挑战。此时,创新布局成为园区的强力支撑。 

莫福文介绍,近年来园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信昱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营,这是试验区首家“五证合一”的创新业态“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据了解,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累计引进新业态平台企业超70家,实现产值超2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创新推进跨境金融试点。2020年8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展了包括投融资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的2大类、5项金融创新试点任务。对此,莫福文向记者表示,跨境金融试点有助于实现跨境人民币的双向便利流动,而这项创新政策也是赋予“两国双园”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此外,园区还致力于数字化发展以及提升营商环境。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多措并举的努力下,园区在疫情期实现了逆势增长。据园区方面的数据,2021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同比增长15.3%,另外,工业总产值完成136.3亿元,同比增长10.3%。

打造高价值的跨境产业链 

在“两国双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依靠区位优势,实现与“姊妹园”的互联互通。正因如此,该园区成为中马经贸往来的又一新高地。

构建“两国双园”的过程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无论是在政策沟通,还是设施联通上都有所加强。2015年2月,钦州港—关丹港集装箱国际直航班轮的正式开通。可以说,“姊妹港”的联通让“两国双园”的贸易发展站上新的台阶。

莫福文向记者表示,“自钦州港与关丹港的航线开通以来,船只不需要再到深圳或者香港转船,航行时间也从以前的10天左右缩短为4天,极大促进了北部湾港与马来西亚关丹港的货物往来。”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了中马两国的经贸畅通。由此,园区中逐渐建立起多条跨境产业链,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燕窝跨境产业链。据了解,这是全国首条集毛燕进口、检测、标准化加工、供应链金融服务、特色旅游与燕窝交易等于一体的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

“燕窝产业是马来西亚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园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园区依托中马‘两国双园’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马来西亚毛燕进口加工特色业务。”莫福文向记者表示,为了建设燕窝跨境产业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并增加了相应的配套。比如,建设国内首个燕窝及营养保健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以及正规燕窝贸易生产集散地—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等。

燕窝的进出口贸易为园区带来可观的收益。据园区方面的数据,自2020年正式运营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园区燕窝产品进口额累计接近1.5亿元,燕窝产业工业总产值累计近1.4亿元。与此同时,园区内燕窝企业的标准也得以提升。据了解,目前园区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入驻了15家燕窝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获得海关总署批准毛燕加工资质的企业数占全国的比例已达68.8%。

迈入成长的第十个年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标准化的道路发展。由此,园区推动建设了多条特色产业链,其中包括围绕智能制造、汽车电子、智慧城市应用等领域的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低碳新材料产业链,以及跨境特色产品产业链。 

据悉,电子信息产业是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此,莫福文也向记者说出了他对该产业链发展的展望,“当前,园区在推动收购马来西亚芯片和封装厂,也开始引进马来西亚电子企业到园区设厂,并与马来西亚方面开展IC设计合作。”他表示,依托泰嘉超薄玻璃基板项目和周边电子产业基础,园区有望发展电子产品整机和系统集成产业。

RCEP实施:“零关税”的产品竞争力 

多年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都以推动两国产能合作为导向,依托两国的自然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资源,推动形成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马两国紧密的贸易联系。

在双边经贸领域,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而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1-2月,中马双边贸易额为294.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速12.2个百分点。

俞子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马两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已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在RCEP生效实施后,马来西亚对产自中国的化纤、棉纱及织物、不锈钢产品、部分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汽车、摩托车进一步实施关税减免。另一方面,中国对产自马来西亚的食品饮料、化工产品、塑料产品、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也会给予新增开放承诺。两个协定叠加后扩大了彼此货物贸易的市场准入,将进一步释放中马货物贸易增长潜力。”

具体而言,RCEP的生效给中马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俞子荣举例,“首先,RCEP成员间贸易占马来西亚对外贸易总额的六成,RCEP的生效实施能够使马来西亚进一步融入更加自由开放的区域大市场,为其优势产品出口带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其次,RCEP区域累积原产地规则的实施能够使马来西亚当地制造商从工业投入品和零部件进口来源的多样化中受益,帮助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相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能够为马来西亚的优势产业发展和特色产品出口提供助力,比如对快运、易腐货物尽可能6小时内放行的规定将刺激马来西亚优势农产品出口。”

据了解,目前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注册的马资企业有18家,主要从事食品加工、东盟特色产品贸易。对园区而言,RCEP生效的效应将是可观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招商部负责人黄捷曾表示,伴随着RCEP的深入实施,这些企业从马来西亚进口的燕窝、榴莲等商品税率比原有的自贸协定更享优惠,并且最终实现零关税。

以钦州港口岸为例,2021年经钦州港海关进出口马来西亚商品达到70.8亿元,同比增长26.8%,主要进出口商品有榴莲、燕窝、咖啡等。2021年自钦州港口岸持原双边自贸协定进口马来西亚原产地证享惠货物4.2亿元,累计减免税款3942.7万元。园区方面预计,这一数值在RCEP生效后将继续扩大。

俞子荣也向记者表示,随着RCEP逐步实施,中国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以及日韩澳新等成员之间的贸易投资将不断增长,这将为中马“两国双园”依托区位优势、打造RCEP区域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以及投融资合作的重要平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胡慧茵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