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丨疫情突袭上海高校:在静默的春天里找回生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曹恩惠,实习生费心懿 上海报道
2022-04-07 19:30

当疫情突袭这一人流如织之所,一场人力组织、物资调配、信息传递的超级赛跑已然鸣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实习生费心懿 上海报道 3月10日傍晚,正在图书馆自习的华东政法大三学生谢晓宇感觉到了身边的异动。

有人突然匆忙离开图书馆,而且人数越来越多。

很快,她的室友给她发了一条消息:“赶紧回宿舍,走晚了可能会被关在图书馆。”

辅导员在班级群里连发的三条通知揭开了原因,“请注意,请在校同学们全体回宿舍,已回家的师生做好防护,不要流动,等待进一步的消息。”

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位于松江大学城内。这里汇聚了包括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七所高校,师生人数达十万,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大学城之一。

然而,当疫情突袭这一人流如织之所,一场人力组织、物资调配、信息传递的超级赛跑已然鸣枪。

“艰难时日终会过去”

几场冷雨、几场暖阳,上海的春天在寒热交替中来了。

但从3月10日至13日,上海各大高校陆续发布通知即刻进入封控管理模式,大学生活进入了静默三月。

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孙晓芳,在3月10日校区紧急封控的那天有了新身份。

由于校区将实行网格化管理——全体师生员工按照楼宇进行属地化,宿舍以楼宇为单位,楼长由教师、党员干部负责,层长由学生担任,孙晓芳成为了9号楼的楼长。网格化管理下,楼长负责信息传达、调配,层长担负楼宇防疫物资、生活用品和一日三餐到寝的配送任务。

孙晓芳的临危受命十分突然。紧急封控那天上午,她像往常一样进入学校,而临时封控对于像她这样在校区内,没有固定居所的教师而言,比学生多了些猝不及防。好在,校方及时抽调物资,运来睡袋和被褥解决燃眉之困。

“我需要与学生们同吃同住,手机即时通讯App里十几个群组每时每刻都有消息弹出。”负责信息汇总和与校级对接的她,生怕错过消息。

一样紧盯群内消息的还有学生层长赵文,“室友可以睡懒觉,但是我不行,因为早晨往往是信息集中发布的时间。”

除了接收消息,赵文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层长和副层长要负责一层楼五十几位同学的三餐、物资分发工作,近日的抗原检测也要由层长发放及回收统计。因此,对于这些层长而言,每天日行万步、上下楼梯七八次是家常便饭。

封闭期间,老干妈、酸辣粉、可乐是“硬通货”,往往难得且不易“成交”。幸好,各楼的“跳蚤群”(二手货品群聊)都有一条默认的规矩,“不溢价,不炒作”。

“想问问谁有纸巾,用苹果换一包抽纸可以吗?或者购买也行。”一位同学在同楼同学建立的“跳蚤群”中用以物换物的方式寻找自己的需要的物品。

事实上,无论是教师楼长、学生层长还是活跃的“跳蚤群”,他们都已经成为封控下校区运行的紧密一环。

根据华东政法大学的统计,集中封控期间松江校区在校师生员工约1.2万人,其中包括来自50余家第三方单位的后勤员工770余人。

这无疑对后勤保障的效率和信息通达度提出了挑战。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平时校区内的各类垃圾6吨,而封闭期间翻倍到近30吨。且由于垃圾接驳车的时间不定,后勤保洁人员的工作节奏很容易被打乱。

在集中封控的第一周结束时,孙晓芳给孩子打电话时“破防”了。“孩子说梦到妈妈了,我坚信,艰难时日终会过去。”

“不负时光,再续三年”

4月6日,华东政法大四应届毕业生沈静婷收到了考研拟录取通知书,身上仿佛卸下了重担。

在集中封控期间,她虽然没有被抽调加入漫长的战“疫”中,但未知长短的“禁足”时日,使得她必须养成时常被意外事件打断秩序生活的应对习惯。尤其是像她这样身处人生的重要拐点考研生,面临着人生下一段轨迹可能就此被扰乱的风险,沈静婷的精神压力自然不小。

从去年六月开始备战本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沈静婷在这轮疫情前都寒来暑往地“泡”在图书馆,直到管理员关门前赶人才离开。通过初试后,她反而压力重重,“临时的封校让本就坎坷的考研路又多一道障碍,线上复试需要打印纸质承诺书,我被封闭在宿舍需要麻烦值班老师代打。”

而当封控期遇上考研复试,沈静婷需要一个三脚架用于放置线上复试监考的摄像头。于是,她求助校内“跳蚤群”。

“不少同学都有三脚架的需求,出借人必须协调好时间,排出时间表。”沈静婷幸好及时锁定了复试当日。当回忆起复试当天,在层群里提醒同学保持安静时,她对当时群里数条鼓励、祝福的接龙,难以忘怀。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海各大高校开启了考研“云复试”。

从3月17日起,通过初试的上海交通大学大四应届生张荷璐开始陆续接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发来的复试通知邮件和考试细则,定于3月27日线上复试。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的信息,该学院今年考研复试涉及93个线上考场,需要做好“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核查、报考资格审查、网络复试环境安全监测,复试过程全程可视、可监督,以确保复试的公开公正。

“在线上复试的准备过程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张荷璐和一起备考复试的两位同学租借到了复试测试的会议室,“我们租借到了两个会议室,一个是我们参加复试的三人用来准备、候考的教室,另一个就是考场。”

张荷璐很庆幸,从备考到复试完毕,整个过程都很顺利。虽然现在她还继续待在交大徐汇校区,但这场别样的“云复试”经历让她无惧疫情带来的压抑。

今年,上海高校很流行一句自嘲,“大学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不过,在收到拟录取通知的那天,沈静婷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不负时光,再续三年”。

(应受访者需求,谢晓宇、沈静婷、赵文为化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卜羽勤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曹恩惠,实习生费心懿 )

全国各地最新出行防疫政策一键查明白!

曹恩惠

产经版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文旅酒店、消费。邮箱caoe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