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之下,车企与用户的联系并没有切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苏平 上海报道
4月8日中午,刘畅化了个妆,12点准时出现在“上海蔚来中心”的直播间里。她对着镜头先询问了大家的情况,接着聊起了近况。
刘畅是蔚来松江印象城店的店长。眼下上海仍处于封控期,几乎所有的汽车门店均暂停营业,包括刘畅在内的数千名蔚来上海员工,基本都在居家隔离——这已经是她近期的第二场直播。
线上交流、视频会议……与其他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人们一样,这些已经成为上海“汽车人”的日常。如何换一种方式继续之前的工作,如何尽量降低封控对业务的影响,成为各个车企及上下游产业链共同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3月中下旬以来,汽车零售销量已有所下降,截至4月上旬,终端情况并未好转,尤其是上海的汽车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被按下了“暂停键”。
不过业内分析认为,疫情对销量的影响是暂时的,只是拉长了汽车消费的时间和周期,整体情况好转之后,相信还是能够重回增长。
封控之下,车企与用户的联系并没有切断。部分汽车品牌,如智己、上汽大众等,举行了线上的新车发布会;蔚来则通过直播的方式,跟用户交流封控期间的需求。
之前一天,刘畅曾帮助两个用户团购到了蔬菜,还帮一位宝妈买到了尿不湿。“如果你有任何困难,千万不要不好意思,你可以跟我们讲,大家一起想想办法,说不定会有一些信息或是渠道能够帮助到你。”她在直播间真诚地说道。
中后台的运营也并没有停滞,很多工作开始线上交接。部分车企由于提前预判,能够通过“封闭式”办公的方式保证一部分的研发和生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上汽乘用车约有500多人在嘉定安亭园区内工作,约有3000多人在临港工厂封闭式生产。
他们的封闭式办公能够保障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不过员工也很辛苦,一些人在台架实验室的旁边打了地铺,“白天工作,晚上睡觉。”
门店关闭,销量下降
4月1日,上海浦西开始实行区域封控和核酸筛查,至今尚未解封。这已经是刘畅第3次“被封”,此前她曾分别居家隔离了3天和6天。
刘畅在蔚来已经待了4、5年,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她也在上海。当时很多外地同事不能及时赶回岗位,门店里就几位员工,每天的进店量也屈指可数,但她觉得那次没有这次“危险和害怕”。
“那时病毒的传染力还没这么强。”刘畅回忆,彼时上海虽然建议居家办公,但并没有限制大家足不出户,只要口罩戴好了,做好消毒,门店是可以开的,但现在这一波奥密克戎的发展态势真的“远超想象”,眼下何时解封都没有办法预测。
封控之下,汽车市场普遍受到殃及。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孙亦炯坦言,4S店遵守疫情防控政策,浦东和浦西相继停摆,所有主机厂和经销商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4S店和其他汽车线下门店是3月底才开始暂停营业的,很多门店3月中下旬便陆陆续续关门。3月以来,随着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加,上海已经先后多次在部分区域实行封控管理,3月28日开始,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封控,自此,汽车线下门店才开始成规模地暂时关闭。
这样的情况已经反映在零售销量上。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兴车企,以订单排产,3月交付量尚可,但更多车企和经销商的实时订单却不容乐观。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主要厂商3月第三周、第四周的日均市场零售量分别为3.5万辆、3.9万辆,同比下降近30%。
“中旬开始的疫情和市场变局超预期复杂,个别汽车生产主要基地地区出现全面静止的新格局。”乘联会分析,全月市场总量难以预判,不过考虑到经销商的目标销售压力,最后一周也可能会有交车冲刺,最终数据可能有一定修复。
孙亦炯表示,当前的形势必然会对汽车销量造成影响,但现在还没有办法判断影响的程度。“从汽车零售数据来看,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比较大的区域,整个消费端的供给出现下降,但不是‘跳水式’的下降,还属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对于全年消费市场的走势,我还是抱有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疫情对于一个区域的影响只是暂时性的,只是拉长了消费的时间和周期,一旦疫情恢复,某些区域甚至可能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车企也仍在竭尽全力地推进既定工作。“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孙亦炯表示。
上汽乘用车运营着两个品牌:荣威和名爵。孙亦炯介绍,从3月份开始,他们就在积极准备很多新的销售模式,直播交流、线上订单收取,包括一系列营销方面的活动。
“在不能出门、不能上门的情况下,通过视频沟通,先打好基础,疫情一旦恢复,就进入成交阶段。我觉得每一个主机厂都在开展这样的工作。”孙亦炯称。
4月8日,上汽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品牌智己汽车,与第100家“体验及交付服务中心”正式签约。眼下正值其首款量产车型智己L7开启用户交付的关键期,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表示,尽管有疫情影响,但他们仍将确保在4月中旬左右,把智己L7运到全国20多个首批开业的体验中心,让第一批客户能够试驾到新车。
而自诩“用户企业”的蔚来,则将保障工作做到了车主身上,尽管这些工作与卖车并不直接相关,但却符合蔚来的一贯作风。
4月8日,蔚来APP上线了一套“200元抗疫食品物资套餐”,介绍称,“如果您所在的小区无法正常团购,政府的物资还无法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通过各种努力,从外地组织了一批资源,组合了这个套餐,送到您家门口。”
为了保障现在物资运送人员的畅通,蔚来把具备开放条件的9个蔚来超充站全部设置成了免费状态,这几天可以出行的蔚来车主可以直接扫码使用。
实际上,在局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早有蔚来一线员工为车主们提供了帮助,像帮助宝妈买奶粉的刘畅,还有组织同事们为车主买菜、送菜的青浦店店长徐蓓蕾,等等。
“浦西是4月1号开始封的,我们3月30号、31号还都能活动。但有些车主已经封了十几二十天了,他们的物资可能比较紧缺。”想到这儿,徐蓓蕾当即安排下去,3月30日那天就收集到30几个需求。
“很多人其实不好意思找我们,fellow(蔚来门店工作人员的一种称呼)跟用户很多时候就是朋友一样的,但是他也怕麻烦我们,当我们主动去问,去跟他说‘我可以’的时候,他会说‘哇太好了,幸好你在’,然后把他的需求告诉我们。”
收到用户需求之后,徐蓓蕾带着团队7、8个人,先是汇总做表格,再去超市采购,然后根据每家不同的需求把菜分拣好,最后分专人送到各个不同的区域。
他们送的这批菜可能成为了一部分家庭近期主要的生活物资。徐蓓蕾在回访中了解到,从4月1日封控开始,一些用户后续没有收到过其他的补给,也有一些只收到过一波。
“其实做的时候我们没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只是觉得,车主有需要,那就去帮他送,我们反正有时间,也有资源。但是后来很暖心地发现,很多车主发了朋友圈、发了此刻,表示感谢,我们做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许对别人来说那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封控式”生产运营
封控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前端,后端的生产运营显然也会受到波及。
大众汽车集团一位发言人日前表示,由于疫情期间零部件采购困难,该公司与上汽集团合资运营的上海工厂于3月31日起部分关闭。
公开信息显示,因疫情防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从3月28日起开始停产,原定停产4天,但特斯拉显然已将实际的停产时间延长。关于复产计划,4月8日特斯拉一位发言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暂时还没有相关信息”。
孙亦炯也坦言,如果说疫情对生产运营没有影响,是不切实际的。现在上汽乘用车团队部分技术中心人员、销售团队以及中后台部门,都在居家办公,虽然目前看起来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多少会有些不同。
不过,从上海疫情开始爆发之初,上汽乘用车的管理团队就对整个走势预判,并进行了相对充分的准备。在部分不能远程进行的研发和生产环节,上汽乘用车安排了员工“封闭式”办公,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作按计划完成。
在产品研发方面,嘉定安亭园区内,目前大约有500多名员工正进行“封闭式”工作,进行发动机台架测试、车辆软件调试等等,孙亦炯就是其中之一。
“从园区封闭开始,我们就跟各方面积极协调,通过自身采取的防疫防控措施,让我们在园区内还能开展一些居家不能进行的工作,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才能批准我们在这里开展这些必要的工作。”孙亦炯表示。
这些员工衣、食、住、行都在园区内进行,随着疫情的变化以及管控措施的升级,园区内也实行了和居家办公一样严格的管控措施。孙亦炯介绍,他现在所处的区域,目前只有两个人,他们的行动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除了做核酸检测的时候可以下楼,其他时候也是足不出户。
由于园区要控制人数总量,上汽还在安亭周边的酒店以及其他园区开展着一些工作,在符合管控要求的情况下,有很多团队像小卫星城一样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有些团队甚至在地下车库里,做自动泊车和软件功能的测试。
在生产制造方面,上汽乘用车共有四座工厂,分处于宁德、南京和郑州的三座工厂,尽管也有一定波及,但只是临时封控,整体生产节奏未受到挑战,而临港工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孙亦炯介绍,疫情发生以后,由于已经预判到可能会进行封闭式运作,预留了3000名左右的员工在实施封闭的生产制造,从开始的半封闭到全封闭,整个状态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封闭式运作,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上汽生产供应的节奏。据悉,在物料保障顺畅的情况下,工厂是两班满负荷运作,如果物料保障不能满足,可能会进行单班运作,宗旨是确保生产的体系能正常运转。
不过,孙亦炯也表示,重点区域管控以后,供应链还是受到一些影响,从而波及到整车生产。
“作为上海本地的工厂,临港基地主要零部件供应来自于上海本地的供应商,有些供应商在嘉定,因为嘉定的封控很严,部分零部件产出也受到了影响。”孙亦炯表示,但相应地,因为有很多供应商与上汽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也有很多供应商是上汽集团下属企业,在集团统一引导下,也正在积极协调这些企业进行封闭式运作,保证物流和零部件供应持续处于推进的过程中。
(作者:彭苏平 编辑:张明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