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南京江北新区科创企业“森林”初现

创投地理赵娜 2022-04-08 12:52

编者按:当“基地+基金+基业”模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模式,《创投地理》栏目应运而生。21世纪经济报道将通过各地产业生态、资本布局等系列调研,结合各地政府领导专访,力求全方位展现地方政府在创新、创业与创投等领域的行动与竞争力。本期为第一站,聚焦南京江北新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娜 南京报道

长江黄金航道和京沪铁路的交汇处,一座创新之城正在迅速崛起。

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南京江北新区由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构成。获批不到七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在产业发展策略上,江北新区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一套“小升高”、“高升规”梯次培育体系。

截至2021年底,江北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216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91家,独角兽企业达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达67家,瞪羚企业达38家。与此同时,创新型企业作为“人才蓄水池”的功能充分凸显。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去年12月的公示显示,2021年度在全省拟认定的624家2021年度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南京市共有101家入选,其中江北新区上榜20家占比全市近20%。

南京江北新区还打造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两大千亿级地标产业建设。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江北新区产业的聚集和项目质地不断提升,已逐渐成为机构争相布局的重点区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北新区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以优良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推动全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物流科技企业牧星智能的研发和生产中心都在南京江北新区,公司创始人兼CEO刘明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前曾就职于亚马逊中国和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

“我们在江北新区办理营业执照,不到24小时就拿到电子版,可以用来办理其它事项。这在我们的经历中是绝无仅有的。”刘明告诉记者,南京江北新区的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让来到当地落户的创业团队安心,“传统上政府是管理者。而现在,我们有事去政府和找‘娘家人’一样。 ”

培育科创企业森林

2017年底,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并连续五年出台“一号文件”聚焦于“创新”。在南京悉心培育的科创企业森林中,江北新区是植被最为茂密区域之一。

这里地处南京市长江以北,在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从地图上看,江北新区形似猛虎,沿长江一跃而上。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要充分发挥南京江北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更好更快发展。

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政策措施》、《“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科技企业、高新人才、创新资本等在新区集聚。

在产业培育层面,南京江北新区将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以知识价值为核心的“研创经济”,全面构建“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出“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的地标产业建设。

“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做法不一样,南京江北新区坚持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创新,初步形成主体融通、要素融汇、文化融洽、全球融合的创新生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在今年初的署名文章中介绍说。

此前,罗群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资本年会”上表示,南京江北新区的成长速度得益于创新。“一直以来,创新是南京江北新区的工作核心,尤其在产业链层面,要补上断点、改善痛点,靠的就是科技创新。”他介绍,南京江北新区以创新为发展理念,围绕融汇融通融合融洽的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将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在南京江北新区。

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南京江北新区的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在2020年就已分别突破500亿、1000亿元。到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达750亿元。

而随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包括PE/VC在内的创新资本也在南京江北新区集聚。罗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截至2021年末,江北新区已集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615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新区产业升级。

从产业聚集的细分赛道看,江北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以台积电项目为龙头,聚焦IC设计、EDA等核心领域自主可控,生命健康产业则聚焦基因测序、精准医疗、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等方向。

截至当前,江北新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600多家,形成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的完整产业链。生命健康领域也形成覆盖了从新药创制、精准医疗,到高端医疗器械,再到专业健康管理的全产业链。

对于生命健康产业,南京江北新区主要聚焦三个关键领域建设“基因之城”,分别为聚焦攻坚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打造全链条大健康产业。在前沿领域关键技术领域,南京江北新区瞄准以脑科学为核心的认知科学、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代表的合成生物学、以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等三大生物技术领域,正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2016年回国创业的品生医疗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成晓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江北新区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正在创新诊疗等领域形成多个细分赛道的产业集聚。

成晓亮是国内第一批质谱技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者,他创办的品生医疗公司总部坐落在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有两轮融资获得了扬子江基金的支持。

质谱技术是分离和检测带电粒子质荷比的分析技术。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被认为是下一个临床检测的百亿蓝海市场。

根据《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地将建设精准医疗创新和服务高地,其中即包括依托基因测序平台,搭建质谱检测与分析平台,推广疾病早期筛查和居民健康基本状况评价。

从《规划》可以看到南京江北新区的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集聚集成电路各类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集聚生命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集聚各类金融组织1500家,金融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万亿元;集聚200家以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规划》还提出,南京江北新区将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离不开高精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撑。

事实上,近年来大力打造创新名城的南京,本就是典型的科教之城。这里有一大批大院大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并不断引入来自海内外顶尖高校院所的人才和团队。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创新探索和政府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南京江北新区的高新人才和创业团队集聚。

“我们把研发中心落地在南京江北新区,是因为这里相关企业、机构和人才多,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也非常方便。”刘明分析说,南京既有的科研人才优势加之周边高校毕业生的跨区域流动,共同形成当地的高学历人才集聚效应,为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团队建设和研发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2018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曾出台《“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关于优化升级“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实施办法》、《江北新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等多项相关政策规定,形成了包括但不限于科研专家、创业人才、高校毕业生的多维度的人才政策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江北新区已累计引进诺奖得主3人、中外院士86人,连续4年人才工作考核南京第一。根据规划,南京江北新区将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新增顶尖人才(团队)20人(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0人以上。

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南京江北新区积极支持参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合作共建7家专业化研究所和4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探索形成了“研发设备国有平台持有,研究院公司轻资产运营”等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经验,以及支持南工大等获批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光电技术领域获批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被科技部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布局项目。

根据《规划》内容,南京江北新区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成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创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发展产业,做强经济,是地方政府的发展之责。”罗群说,南京江北新区将聚焦科技金融、自贸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等新业态,全方位赋能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对资本的吸引力。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赵娜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注私募股权、新兴产业、创新企业报道 zhaona@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