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创新破解农民“贷款难” ——网商银行利用卫星遥感和AI助力农村金融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2022-04-08 16:29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解决生产端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网商银行积极探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结合AI模型算法获取可信动态数据,并创造性地将识别结果应用到涉农信用贷款模型中。

在为农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网商银行发现,农村金融领域信用体系正处在建设阶段,缺乏有效抵押物、运营成本高、覆盖程度低,这使得农户很难获得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现有的农村金融领域信用体系,从数据角度看,数据源呈现小、散、乱的特点,数据缺乏公信力。同时,农业生产经营数据获取难,数据更新不及时;从风控角度看,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差异大。数据缺乏交叉验证方式,“地在哪里?种的是什么?长得怎么样?有没有受灾及病虫害?“这些都成为授信难点。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解决生产端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网商银行积极探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结合AI模型算法获取可信动态数据,并创造性地将识别结果应用到涉农信用贷款模型中。

 

破解农村金融难题

用卫星遥感获取初步图像,并对应到地球上中国某一个省、市、县、乡和村的土地,通过获取多张卫星遥感图像,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地块过去一个月甚至一年所有的信息,把这些图像信息输入到人工智能系统里面,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从一系列的遥感卫星图像里面去识别出对应地块上的农作物。同时,遥感影像每个像素对应地球上的地表面积是已知的,根据图像像素的数目×每个像素的面积,就可以得到一个地块的实际面积。

现在,农户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宝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

传统的信贷金融机构,只是在农户申请贷款时关注其生产经营状况,而通过卫星遥感,我们能获得农户历史过往所有的生产经营的记录,以及发放贷款以后的实时情况,其中包括识别作物的长势,以及考虑他们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预测作物产量,因此,网商银行能够更加精准的对农户的个人信用以及生产种植行为做出评价,从而评估农户的资产。

目前,以五天为周期,网商银行需要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以前,由于农民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活”数据不足,金融机构不够了解农户,无法评定农户的信用情况,导致农村金融一直是行业难题。有了卫星遥感信贷技术的加持,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有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五点创新

这一做法的创新点在于:

1.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从遥感卫星上下载的数据需要一系列的遥感图像算法处理,比如云块识别,我们用人工智能的算法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9%以上。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清晰可用的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影像。同时,卫星围绕地球转,每次经过地块时都会拍到一幅影像,我们因此可以得到这个地块过去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所有信息,把这些图像信息输入到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里,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从一系列的遥感卫星图像中识别出地块上的农作物。

2.作物识别算法:网商银行用语义分割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像素级别的农作物类别识别,语义分割算法能标注出每一个像素点是什么农作物。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公司联合了德国顶级的研究机构组织了cityscapes语义分割比赛,我们目前排名第一,二、三名分别是英伟达和谷歌。

3.创新风控数据源。基于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得种植作物全成长周期影像,创造了新的可信动态数源,丰富了农户的可信数据,并可链接承载其他分散数源建立精准全面的农户风险评估及管理体系,为“三农”客户融资风险评估增加可信数据源。基于深度神经网络、Mask-RCNN等AI模型算法,网商银行建立了28个卫星识别模型,涵盖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全生长周期识别、地块识别、云块识别等模型。实现作物品类、种植面积、长势情况的识别,建立作物种植画像,了解农户贷款需求时点及授信动态管理。此外,采用大数据风控技术构建特色种植品类(果蔬茶等)行业风控模型,实现农户的精准授信,提升农户的融资效率。目前,模型准确率达93%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遥感数据多维应用,保持数据的持续更新。贷前阶段识别作物种类及面积给出授信额度;贷中阶段识别作物长势监控潜在风险,动态调整授信额度,有效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从而能够大面积提升农户的贷款可得率,让更多信用良好的生产经营农户“被看见”,可以获得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5.低成本、高覆盖的业务特点。遥感卫星是人造卫星的一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探测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沿地球轨道运行时,卫星可连续获取地球表面某指定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随着技术成熟,卫星遥感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在农作物识别及长势监测方面,有着准确率高、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保障粮食生产及供应,网商银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最先研发了全部主粮作物的模型(玉米、水稻、小麦等),当前准入的600万农户中超过90%的农户为主粮种植户,其中80%以上的农户是首次获得贷款准入。今年3-5月的春耕季,网商银行还为主粮种植户提供了30天免息等多项信贷优惠活动,助力春耕生产。

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已覆盖全国1/3的涉农县域,在金融服务最难触达的县域和农村地区,科技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打开局面。

 

真实的故事

1、江西省余干县杨作波:第一个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贷款的农户

距离江西省南昌市2小时车程的余干县,40岁的杨作波,从2016年流转了村里375亩土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年水稻亩产千斤,杨师傅仍然需要为资金周转伤脑,而现在,他用手机支付宝的小程序描点,在地图上圈下自己的地块,几分钟就贷到了款。“以前,向银行贷款递交完材料,还要等上好几个礼拜,没想到,现在简简单单在手机圈个地,就能帮我贷到款。”杨作波感叹到。让杨师傅更没想到的是,帮他贷到款的,其实不仅仅是地上的田,还有天上的卫星。江西省余干县是网商银行落地卫星遥感技术贷款的首个县域,杨作波也成为了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无接触贷款的第一个人。杨师傅目前已经贷款2万元,主要用于土地租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目前年收入80万元,净赚20万元左右。

2、安徽省蒙城县郭凯:卫星遥感信贷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春耕的农户

安徽省蒙城县的种粮大户郁凯没有想到,今年春耕时,他的1200亩地迎来了一位“科技助手”。 郁凯在手机上圈了自己的地块,天上的卫星迅速观测地块状况,几分钟时间,“天地连接”,他就获得了29万春耕贷款,还免除了2个月利息,可以用于购买化肥和租赁农具了。

春耕是农户一年之中最缺资金的时节。正如郁凯所说:“春耕最缺钱的就是种粮大户,我这一千多亩地,我走路哪走的完,从来没走全过。现在用手机圈地,网商银行用卫星就知道我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大问题!”

郁凯所在的安徽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率先引入该技术的省份之一。为更大力度支持春耕农户,安徽省与网商银行深入合作数字普惠金融的16个产粮县城,春耕的种粮大户不仅可以手机申请春耕贷款,还将最高免除60天利息,覆盖整个春耕时节。

(作者: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官方账号

《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3年在中国率先引入“企业公民”理念,并于2004年发起主办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在各界人士支持下,借助每年内涵丰富且颇具前瞻性的主题讨论,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商界领袖的参与,成为当下企业管理及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盛事之一。中国企业公民优秀案例征集同期举办。 项目咨询:张女士:010-59540809 案例提交:zhangx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