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基地+基金+基业”模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模式,《创投地理》栏目应运而生。21世纪经济报道将通过对各地产业生态、资本布局等系列调研,结合各地政府领导专访,力求全方位展现地方政府在创新、创业与创投等领域的行动与竞争力。本期为第一站,聚焦南京江北新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南京报道
“基金认缴规模超5000亿元。”南京江北新区带来了一份亮眼的创新资本成绩单。
“从成立以来,江北新区大力推动创新与资本相结合,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创业、创新+创投’协同互动发展格局。”今年4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在南京江北新区落地基金的不仅有综合型的头部PE/VC投资机构,还有在不同行业领域深耕多年且业绩卓著的新锐基金管理团队。包括500亿元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也落地新区。在政策的有效引导下,80余只政府牵引下的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4倍,总认缴规模超1400亿元,投资落地项目超200个。
去年11月,大钲资本人民币二期基金在江北新区落地,计划基金总规模为30亿元,且已完成首期关账超20亿元。该基金是南京市首批设立的QFLP基金之一,其中境外募集规模不超过8000万美元。
“江北新区有着比较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丰富的项目资源,特别是在我们关注的医疗健康和硬科技领域。这是我们选择江北新区的主要原因。”大钲资本合伙人陈伟豪告诉记者,基金落地过程中得到了江北新区和江北产投的大力支持,“沟通交流非常高效、务实。让我们看到到新区在促进股权投资,助推当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切实努力。”
展望未来,江北新区的新金融中心建设将迎来更多的参与者。根据2021年底发布的《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到2035年,新区金融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0%。
其中在科技金融板块,将围绕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加强金融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持保障力度,构建以科技信贷为支撑、科技资本为补充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新金融中心
南京江北新区在创新资本领域的亮眼表现,得益于成立之初就提出的“两城一中心”发展定位,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在去年12月召开的江北新区绿色金融赋能双碳经济发展大会上,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在致辞中表示,新金融不仅是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发展定位中的主导产业,也是新区打造创新、资本、产业交互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这次大会上,江北产投集团与绿动资本签订投资协议设立南京绿动新材料基金,基金总规模10亿元。新基金签约入驻新区研创园的同期,绿动资本首个引进总部项目宝瀛气体也落地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
“两城一中心”的发展定位,是江北新区坚定走产融结合发展路径的最有力证明。在金融资本的浇灌下,江北新区的创新和产业加速融合,形成了产业生长带上的科创企业森林。
罗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发展新金融中心,着力于在‘新’上做文章,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战场,优化科技创新攻坚方向与产业布局,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加速,让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到实体经济,推动创新。”
江北新区的两大地标产业是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都为人才、技术、资本密集型,具有专业性强、投资强度大、回报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江北新区提出了全周期、多层次的资本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5月,南京江北新区就发布《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十条”),以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江北新区,全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新金融中心,助力江北新区打造“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集群。
根据“金融十条”,江北新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新金融发展基金,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都明确了支持政策,形成全链条的扶持政策体系。
尤其在新兴金融业态方面,江北新区扶持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类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以及各类非银新金融业态机构,一般可申请最高15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
罗群透露,截至2021年末,江北新区集聚各类新金融关联企业1053家,集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615家。
“江北新区产业的聚集和项目质地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机构争相布局的重点区域。”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告诉记者,其团队近年来在江北新区的调研和储备项目不断增加。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南京的全国性创投机构,毅达资本在江北新区落地了6支基金及1家管理公司,累计规模近百亿元,其中包括聚焦高科技领域的毅达宁海创业投资基金和聚焦大健康领域的毅达成果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
搭建创新资本生态
获批不到七年,江北新区集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615家。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当地在政策端、资本端为VC/PE机构提供的友好环境,另一方面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产业与PE/VC机构的投资策略高度契合。
据了解,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建设以VC/PE等产融结合为重点发展方向,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已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领域集聚了40余只基金。
“对于创新、创业、创投的支持,江北新区也有政策顶层设计,一整套落地奖励政策高效实施,可以说是基于共赢、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创投机构的利益。”黄韬分析表示,制度创新是持续吸引优质金融机构资源落地江北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资本助力产业、产业反哺资本,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陈伟豪告诉记者,江北新区的支持体现在基金设立、投资运作等多个环节,“我们也将发挥大钲的专业能力和平台资源,支持江北新区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大钲资本已经在当地投资了临床质谱企业品生医疗,并在继续关注医疗健康和硬科技等领域的更多投资机会。
从阶段成绩看,2021年,江北新区科技企业融资事件数、融资总额、亿元以上融资企业数均位列全南京第一,总融资金额达108亿元,累计上市企业20多家。
产业聚集效应的角度分析,江北新区的集成电路从零起步,已有6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先后落户,产业规模同比增长55%,达到75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企业覆盖了从新药创制、精准医疗,到高端医疗器械,再到专业健康管理的全产业链。
安永此前曾在报告中提出,江北新区致力于打造主体融通、要素融汇、文化融洽、全球融合的“四融”创新生态。其中在要素融汇方面,包括重点利用本地基金、外部市场化VC/PE基金、政府子基金等股权类金融工具,投资本地创新项目,推动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的建议。
在创新资本高地建设之外,江北新区在与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知名创新主体的共建工作中,有效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建立了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四融”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创新资本生态下一站
记者了解到,江北新区的引导基金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除此以外,江北新区将在S基金(Secondary Fund)方面展开探索。
2021年5月,南京市江北新区宣布将投入200亿元成立母基金,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根据规划,江北新区计划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投入500亿元打造新金融中心,以带动新区产业发展。
“近期,我们发起设立了南京市首支国有背景S基金,公募reits也报到了国家发改委,这些探索对“两城一中心”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有信心做好。”罗群透露,江北新区已在多笔案例中验证政府基金退出机制的有效性,“其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让金融资本活起来。”
引导基金扩容、探路S基金,都是PE/VC机构喜闻的好消息。
近年来市场化PE/VC基金的募资挑战持续的大背景下,江北新区通过政府出资引导各类资源在区域形成更完善的产业布局,不仅能够强化区域产业集群与集聚效应,还成为了PE/VC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扬子江基金是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投资平台,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同时以母基金和直投的方式进行配置。母基金与创投机构共同设立的子基金约有30只,直投项目则主要覆盖江北新区的集成电路与生命健康产业。
扬子江基金总经理张剑在去年11月参加21世纪创新资本年会时介绍,关注子基金管理团队是否大量参与过早期项目投资、过往管理基金的投资中是否多以领投方身份出现,以确定子基金管理机构拥有话语权带动优质项目到江北新区发展,以推动江北新区产业生态建设。
另一家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领域频频出手的是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以下称“江北产投”),该机构通过与市场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为新区引进聚焦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5G、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基建领域的基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团队。
除前文提到的大钲资本、绿动资本、毅达资本,江北产投的合作机构还包括中金资本、思佰益集团、金雨茂物和上海金浦投资等。据江北产投官网披露的信息,其参与基金已投项目超过100家,平均估值增长约30%。
市场化母基金管理机构也参与到了江北新区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中。盛世投资旗下盛世扬子是江北发展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团队通过“金融+科技”“基金+产业”将资本和产业紧密结合,助力当地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江北发展基金构建了“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的产业资源网络,合作PE/VC基金的管理团队既包括华登国际、和利资本、赛富基金为代表的一批头部专业机构,还有新希望、华大基因、华天科技为代表的优秀产业资本。
“过去数年,南京江北新区的资本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各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海外人才选择在江北新区创业。”去年12月的中国创新资本年会上,罗群说,南京江北新区必将成为创投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舞台。
如今,这片土地正迎来更多的创新者,共同伴着新区的“十四五”新乐章起舞。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