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特写丨共同守“沪”健康拼图:他们在看不见的地方战斗

21新健康季媛媛 2022-04-09 15:42

面对危机,他们没有退却,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以自己的专业与担当,共同守“沪”着这座城市的健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疫情高位运行的上海,形势极其严峻复杂。

为了早日战胜疫情,虽然处于封控管理之下,但是仍有一批人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面对疫情风浪来袭,他们就像一个个沉在水下的锚,虽然没有露出水面,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是药企研发人员、普通科室的医生、方舱医院的信息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很普通,但是不同的岗位代表着不同的责任,面对危机,他们没有退却,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以自己的专业与担当,共同守“沪”着这座城市的健康。

驻厂的日与夜:工作不能停,因为患者无法等待

王自锋是个90后,大学时专业是生物技术,研究生学的是生物化工,2019年加入复星凯特担任细胞培养工程师一职。

细胞工程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负责细胞的培养。CAR-T细胞的制备包括细胞分离纯化、细胞转导、细胞扩增与收获。而王自锋是生产部-细胞制备团队-生产一组的负责人,一组的任务是主要负责细胞的分离纯化,具体就是把CAR-T细胞制备的目的细胞-PBMC分离出来,并加以激活。“我所负责的一组团队共计有15个人,但是目前驻厂只有3人。自己目前要承担4-5个生产批次同时运行的生产SME。”王自锋介绍,天慈生产基地目前共有52人驻厂。截至4月5日,驻厂最长的17天,最短的10天。

图说:驻厂小伙伴们的临时铺位 受访者供图

王自锋最早是3月19日开始驻厂的,当时驻厂还有轮换。但是,3月23日后,浦东开始封控,他就得一直开始驻厂,一直到现在,期间也没有人可以更换。王自锋说,当时选择驻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自己所在的小区被封控了,回小区会被隔离14天,但是工厂需要人,不能耽搁生产进度。第二,自己担任生产SME工作,负责生产批次整个过程的现场管控及批记录审核。

“当时我们有5位SME,其中3位被隔离,1位不能驻厂,最后就剩我一个SME在现场。3月27号晚间,在得知浦东3月28号会全区封控的消息后,生产团队有8-10位同事,连夜离家回厂驻留。我们有1位细胞组的同事是连夜开车从奉贤过来,支持生产。”王自锋说。

有人问王自锋:为什么我们的工厂不能像其他的工厂,有疫情可以暂时关闭?实际上,王自锋开始也对此很不理解。

“后来,我听老员工说产品是个性化治疗药物,一个产品只对应一位患者,当时我对于产品的优势并没有很深的感受。慢慢的,随着入职时间的增长,了解的越多,发现公司的产品确实价值很高。”王自锋介绍,自己也有陪护罹患癌症的亲人的经历,也看到过同病房患者疾病进展突然去世,对于癌症患者时间的紧迫性有了很深的认识。

王自锋觉得,如果自己参与的细胞制备再快一天,患者就会早一天用上药,也许会带给更多患者希望。所以,自己不能停,因为患者无法等待。“我们的产品是个性定制化产品,患者采血后48小时内开始制备,一旦开始制备,中途就不能停下。而且,细胞培养是有时间控制的,更不能有停下来。”王自锋说。

骨科医生:四处联系手术耗材只想帮患者站起来 

对于医生来说,哪怕疫情给整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是,他们的工作没有停,只会更忙。

3月27日下午4时多,66岁的某先生在家中不慎跌倒,髋部剧痛,此时上海已因疫情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封控。当患者辗转来到当地医院时诊断为髋部股骨颈4型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但当地医院因技术原因无法施行这类手术,继而通过多方联系救护车送往三甲医院,不幸的是,在到达时刻,医院正在实施闭环。

此时患者只能回家卧床等待,期间出现下肢严重肿胀和局部皮肤破损,疼痛难忍。而患者的子女,抱着一线希望与嘉会的骨科团队取得了联系,希望可以尽快收治并安排手术。医院骨科及运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吴海山得知后,第一时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布置入院及手术室及物料准备,当得知我院已具备包括负压转运及负压手术室等条件时,当即决定收治患者,以免导致更严重的卧床并发症。

4月6日凌晨2点,距离患者骨折已经10天,患者通过120急救车来到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急诊科,由急诊科沈佳佳医生收治入院。当天上午,经吴海山线上连线会诊、徐亮医生现场检查后发现,患者骨头已发生更明显的移位。已经卧床10天的患者希望一周内完成手术,让他恢复行动能力。

如果这种情况放在平时并不是难事。但疫情期间,医生团队成员有些楼栋处于封控状态,且该手术所需要的器械与植入物如何顺利转运也成了难题。到底是让患者继续忍受疼痛,还是大家一起尽力协调试一试呢?医院团队选择了后者。

吴海山第一时间与所在小区的居委提出申请,出示48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并主动保证之后几天长住医院。抵达医院后,吴海山与手术团队的骨科医生徐亮、丁慕晨连续在医院住了2个晚上,由于患者的D二聚体增高并伴有下肢肿胀,仔细研究和检查患者可能存在的深静脉栓塞风险,并制定了严密的防治手术方案。同一时间,医院骨科的运营团队,后勤团队、手术室护理团队也迅速联系了各器材供应商。

作为一台复杂的骨科手术,除了全套耗材植入物以外,还需要很多专用的手术操作工具,缺一个就无法顺利完成整台手术。但这些在各大医院均属于按需申请的器材,并不会提前预备库存,且封控期间很多供应商的货物在仓库锁着,无法送货。运营团队的同事几乎打遍了手头所有的供应商,一家家沟通和联系,终于说服其中一家供应商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远程安排了对接人在仓库进行配货,并由嘉会医院员工前往仓库实行无接触取货,将手术耗材植入物和手术器械工具从仓库运抵医院,最终交到手术室护士手中。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一些。

4月8日上午9点,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室团队的全力配合下,吴海山与徐亮医生合作圆满完成了手术,年轻的丁暮晨医生主动要求为病人进行美容缝合 “因为患者是一位游泳爱好者,我们希望将来他的同伴看不出他的刀口。” 当天下午4点,在手术后4小时,在吴海山的指导下,患者已经可以下床行走训练,对此,吴海山的回答是:这是我们对每一个病人的承诺,让受伤的人站起来,走起来,运动起来!

信息工程师:让方舱医院患者收治效率极大提升   

上海遭遇疫情以来,各家方舱医院每天都要收治大量患者,如何提升收治效率提升诊疗速度,俨然成为一大挑战。比如新世博方舱医院和临港方舱医院合计床位达35000个,开仓后收治工作任务极重。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核心技术合作团队,循数医疗派遣25名团队人员参与这两个方舱医院的信息平台建设支持,通过SasS技术极大提升收治工作的效率和后续智能化管理水平。

“4月6日凌晨3点,20辆载满1000位新冠患者的大巴同时到达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在车内完成自主信息采集后,下车后每位患者只需1分钟即可通过循数医疗与自然而然联合开发的RPA系统完成信息填报上传,这在过去至少需要3个小时完成收治。”循数医疗负责人王玉涛说,这背后是循数医疗与自然机器人合作建立新冠患者批量收治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处理系统,大幅缓解患者入院、信息登记上报的工作压力,已累计处理超10000例患者收治。

为了进一步提升方舱医院病患治疗效率,循数医疗与华山医院还派出15人信息工程师团队参与临港方舱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现场进行5天5夜的攻关,先后建立智能化的抗疫指挥中心、自动病历、自动患者病程管理SaaS平台。

如今,在新冠救治定点医院内,医生只需运用自动写作病历技术,根据数据追踪患者病情状态,节省临床医生大量撰写病例时间(为每位医生平均缩短3小时收治时间),并运用数据技术自动生成管理报告至卫健委等多个部门,实现关联查询、自动化行程追踪。

“这是一次极端的考验。首先,疫情的突发使得我们的准备时间非常紧张,以往参与方舱医院建设至少会提前1周筹备,现在最早通知也只提前3天时间;第二,上海方舱医院的床位体量巨大,世博和临港方舱床位数都超过10,000,对比常规三甲医院床位数在1000左右;第三,虽有全国各地医护援驰,但医生资源仍很缺乏,工作也是满负荷,现场根本不具备传统录入病例的条件,必须采用更高效的数字化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王玉涛直言。下一步,循数医疗会将这些工作成果在全市范畴逐步推行,与华山医院共同携手参与上海市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的患者管控工作与全市定点单位数据管理工作。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全国各地最新出行防疫政策一键查明白!

季媛媛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跟踪报道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政策解读。常驻上海,关注新药研发,也关注疾病预防。(微信号:jyy199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