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肿瘤情报(第2期): 国内首款胆管癌靶向药获批;Kite公司CAR-T疗法获FDA批准

21新健康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2022-04-11 20:43

每周为您带来肿瘤诊疗领域最新情报。

21CC肿瘤情报(第7期):恒瑞医药PD-L1等药物获批临床;科伦药业大分子抗癌药“出海”;​ALK赛道非常拥挤 21CC肿瘤情报(第6期): 君实生物PD-1获批第5项适应症;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临床试验达到方案预设优效标准;热门靶点ATK解析 21CC肿瘤情报(第5期): 百济神州/百奥泰贝伐珠单抗新增三项适应症;FDA拒绝批准和黄医药索凡替尼上市申请 展开更多

21CC(cancer care ),我们关注与癌症相关的一切!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创新资讯栏目——21CC肿瘤情报,梳理一周肿瘤资讯,全面聚焦癌症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君健康同行。

 

一、新药(新适应症)获批

  ●国内首款胆管癌靶向药获批

4月6日,信达生物公告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达伯坦(佩米替尼片)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且经检测确认存在有FGFR2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转移性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成人患者的治疗。达伯坦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选择性F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Incyte和信达生物共同开发,信达生物负责中国大陆等地区的商业化。 

 ●东曜药业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贝伐珠单抗新增适应症补充申请批件

 4月8日,东曜药业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苏州东曜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核准签发的关于朴欣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新增肝细胞癌(HCC)适应症补充申请批件。本次补充申请是依据NMPA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外推申请原研药在中国大陆获批的其他适应症。

据此,朴欣汀®已获批原研药在中国大陆获批的全部六项适应症,包含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NSCLC)、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以及肝细胞癌。

  ●Kite公司CAR-T疗法获FDA批准

4月2日,美国FDA宣布,批准吉利德科学旗下Kite Pharma开发的CD19靶向CAR-T疗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扩展适用范围,用于二线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他们在接受一线化学免疫治疗后产生耐药性,或在接受一线疗法12个月内出现复发。这一疗法不适用于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Kite Pharma公司指出,这是“近30年来,首款与标准疗法相比,改善患者预后的获批疗法”。

二、研发/临床积极进展

 ●4款新药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月6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有4款新药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分别为应世生物的FAK抑制剂IN10018片、信达生物的抗CTLA-4抗体IBI310和抗PD-1单抗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以及正大天晴的抗PD-L1单抗TQB2450注射液。

●百泽安新适应症上市许可申请获欧洲药品管理局受理

4月6日,根据百济神州公告,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全身化疗的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以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MAA)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目前正在审评中。该申请由百泽安®欧洲许可持有人诺华提交。

 ●礼来宣布RET抑制剂最新临床数据

 近日,礼来宣布了RET抑制剂Retevmo治疗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1/2期临床试验的更新数据。试验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约为两年时,Retevmo给患者带来持续缓解。Retevmo是一款强效RET激酶抑制剂,它在2020年首次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髓样甲状腺癌(MTC)和甲状腺癌。

 ●Citius在研IL-2R疗法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顶线结果

 4月7日,Citius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其在研疗法I/ONTAK(E7777)在治疗持续或复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的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顶线结果。I/ONTAK是一种工程化IL-2白喉毒素融合蛋白。基于这一积极结果,该公司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向美国FDA递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三、肿瘤投资与合作

 ●信达生物和礼来深化战略合作

近日,信达生物和礼来制药宣布深化战略合作,信达生物获得在中国大陆进口、销售、推广和分销希冉择®(雷莫西尤单抗)和Retsevmo®(塞普替尼)获批后独家商业化权利,以及授予信达生物享有Pirtobrutinib未来在中国大陆商业化权利的优先谈判权。

希冉择®(雷莫西尤单抗)是一种与VEGFR-2特异性结合的全人源IgG1单克隆抗体,可高效阻断VEGF-A与VEGFR-2的结合,亦能够抑制VEGF-C及VEGF-D与VEGFR-2的结合。Retsevmo®(塞普替尼)是一种选择性和有效的RET激酶抑制剂,是FDA批准的口服处方药。

●GE医疗与医科达签署商业合作协议

4 月 5 日GE医疗和医科达正式对外宣布,双方在放射肿瘤学领域签署了一份商业合作协议,共同为全球范围的医疗机构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以满足癌症患者的放射治疗需求。

GE医疗和医科达此次合作,是希望能够通过各自的优势整合,来满足发达和发展中市场对癌症放疗解决方案的旺盛需求,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医院、癌症治疗中心希望获得更加灵活、可互操作的模拟和影像引导技术。

●赛诺菲与IGM Biosciences达成协议,合作金额或超60亿美元

近日,赛诺菲和IGM Biosciences公司宣布达成研发合作,将利用IGM Biosciences公司独有的IgM抗体技术平台,开发针对三个肿瘤学靶点和三个免疫学/炎症靶点的激动剂,这一合作旨在开发一种新的潜在治疗模式,利用IgM的多价特性构建更好激活细胞表面受体的激动剂。IGM 将收到 1.5 亿美元的预付款,总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可能超过 60 亿美元。

IgM是身体中生产的一种抗体类型,与通常的IgG抗体不同的是,它们具有10个可以与抗原结合的位点,这一特征可以提高它们与靶点的亲和力。IgM抗体的高亲和力让它们可以与难于结合或者在细胞表面表达量低的靶点强力结合,而且,它们具有与细胞表面的多个靶点同时结合的能力。

 

四、21CC一周观点

 ●跨国药企“变阵”决战肿瘤“高地”

目前在肿瘤领域,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在医疗器械领域尤为明显。之所以跨国药企们都将目光聚焦肿瘤高地,这背后是患者的需求以及巨大的市场。

近日国盛证券也梳理了艾伯维、安进、阿斯利康、拜耳、渤健、BMS、吉利德、GSK、强生、礼来、Moderna、默克、诺和诺德、诺华、辉瑞、再生元、罗氏、赛诺菲、武田19家跨国药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药物候选物及产品管线。

其中,按疾病领域,肿瘤仍是新药研发集中发力点,保持最热门地位,占总体研发管线总数的45%;其中在研产品数量,2021年全球在研抗肿瘤产品数达2226个,占比37%。

从公司来看,BMS、默克、罗氏、诺华组成抗肿瘤研发四大龙头,合计占据肿瘤药研发管线半壁江山。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跨国药企研发管线素有未来医药发展风向标之称,大品种很多都来自肿瘤,巨头们肯定都要积极布局。 

●如何突破国内多发性骨髓瘤规范化诊疗困境?

复发性MM是指骨髓瘤在治疗缓解后进展,难治性MM指骨髓瘤对治疗无应答或不再应答,多数患者面临着复发或耐药的问题,急需新的治疗药物。“多发性骨髓瘤是非常长期的疾病,由于临床上容易出现反复的复发,患者需要不断地更换一些新型药物来使用。越到后面患者的经济负担就会越大,可选择性也会越少。”骨髓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淋巴瘤和浆细胞疾病亚专科主任魏永强表示:“我们2015年统计过医院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散落在全院23个科室,因为多发性骨髓瘤本身的发病表现五花八门,患者往往第一次就诊的科室并不是血液科,而其他科室的医生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有很多患者就流失掉了,不知道是什么病就离开了,或者是当其他病治疗,导致了诊断的延误、治疗的不规范,这样也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魏永强直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且是规范的治疗,才能最根本地改善患者生存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到患者出现了骨折、肾功能衰竭再去治疗,即使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残疾,导致患者后期生活质量下降,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的。

 

五、其他

●西湖大学首次发现乳腺肿瘤内存在细菌

4月7日晚,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蔡尚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细胞》在线发表重要成果,首次证实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独特的细菌,并揭示它们在肿瘤转移定植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随着实验技术的提升,科学家们发现,肿瘤内部也存在着少量的细菌,只不过由于其极低的生物量而被忽视了许多年。这类细菌绝大多数存在于细胞质内,称之为“胞内菌”。科学家们猜测,胞内菌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是因为它恰巧位于肿瘤细胞内,不容易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利用人工智能开发肿瘤学和NASH疗法,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

4月6日,PathAI和葛兰素史克(GSK)联合宣布,双方达成多年战略研发合作,将利用PathAI的数字化病理学技术平台(包括其AIM-NASH工具),加速肿瘤学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项目。

据了解,PathAI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对病理学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创新诊断和疗法的开发。比如,该公司基于AI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评分系统可以准确重现NASH症状清除的临床研究终点。AI驱动的PD-L1评分在一项临床试验中能够在人工评估的PD-L1阴性患者中发现28%的PD-L1阳性患者。该公司在去年完成1.65亿美元的C轮融资。

(作者: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编辑: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