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年报解读丨越秀金控“扣非净利3年增10倍”密码:战投中信成“利润奶牛” 不良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双轮并驱

券业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 2022-04-13 20:01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翁榕涛 广州报道

过去三年,越秀金控(000987.SZ)的营收仅增长了近35%,而扣非净利润却大幅增长超过10倍,这得益于“两进一出一重组”战略的顺利实施。

通过战略投资中信证券,越秀金控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近三年获得稳定持续的投资收益,仅去年就获得15.9亿元投资收益,此外不良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业务的表现亮眼,经营业绩也取得较高增长。

 不过,在业绩大涨的另一面,越秀金控目前尚不符合《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试行办法》(下称“《试行办法》”)中的金控牌照条件。

针对该问题,越秀金控总经理杨晓民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控股公司需控股或实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公司目前控股广州期货一家金融机构,同时资产规模也未达标准,不满足申请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条件,公司正在积极研究解决方法。”

投资收益持续贡献高利润

目前,越秀金控形成了“不良资产管理、融资租赁、投资管理+战略投资中信证券”的“3+1”核心产业结构,并控股期货、金融科技等业务单元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财报显示,越秀金控去年录得营收133.34亿元,同比增长37.44%,录得归母净利润为24.80亿元,同比减少46.25%,录得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4.92亿元,同比增长56.05%。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的原因,主要是上年同期包含了广州证券重大资产出售项目的投资收益,本年无相关影响。

扣非净利润更能直接体现公司的经营业绩,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越秀金融2019年的营收为9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仅有2.36亿元,而到了2021年,总营收仅增长近35%到133亿元,但是扣非归母净利润却大幅增长超10倍达到24.92亿元,原因在哪?

越秀金控的主营业务为不良资产管理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投资管理业务以及期货业务,分别对应子公司广州资产、越秀租赁、越秀产业基金与越秀金控资本,以及广州期货。

2018年底越秀金控“两进一出一重组”战略转型启动以来,先后完成了对广州资产的并表、设立越秀金控资本、出售广州友谊实现百货业务剥离,推动广州证券重组换取中信证券6.26%股权,并且在去年持续增持中信证券。

从具体业务来看,融资租赁、不良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和期货业务期内分别录得营收39.14亿元、25.70亿元,3.09亿元和64.4亿元,分别占总营收比例为29.40%、19.30%、2.32%、48.37%。

虽然期货业务营收占比大,但实际上对利润的贡献很小,主要来自于风险管理子公司的期货仓单业务,该业务毛利率较低仅为2.47%,换言之去年仅实现1.59亿元毛利润,相比较之下,融资租赁业务、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以及投资管理业务的毛利率则分别为52.30%、60.01%以及67.79%。

而过去两年实现巨额的投资收益,是越秀金控业绩水涨船高的主要原因。

杨晓民告诉记者,“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来自投资管理板块,以及权益法核算的中信证券股权投资收益两部分。”比如,期内中信证券股权带来的投资收益就高达15.90亿元,同比增长109%,并且因为是长期股权投资,计入经常性损益科目,占归母扣非净利润超过六成。

此外,就投资管理业务来看,其录得营收8.19亿元和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46%和110.79%。

其中,越秀产业基金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在管规模超百亿元,而越秀金控资本作为自有资金投资平台,以权益资产投资、固收资产投资、特殊机会投资为主要方向。

“公司投资管理板块重点关注国家大力支持与发展的战略新兴行业,聚焦在科技、消费、医药领域进行投资。”越秀金控董事长王恕慧指出,具体投资标的选择上,重点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产品、销售、财务、资本等维度,以及核心管理团队的运营管理能力与成长性,同时关注企业发展是否符合ESG的投资标准,已投企业包括商汤科技、寒武纪、云从科技、圣诺医药等。

通过持股中信证券实现了较大的投资收益后,越秀金控尝到“甜头”,去年两度出手增持中信证券。

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使用15亿元增持中信证券股份,通过沪港通增持了中信证券H股1.06亿股;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8月开始,公司再次在二级市场购入及配股增持中信证券,拟计划投入不超过23亿港元。

仅去年一季度投入的15亿元,采用权益法核算,期内实现1.52亿元投资收益。

截至2022年3月10日,越秀金控直接、间接合计持有中信证券11.46亿股股份,占中信证券总股本的7.73%,是第二大股东,按4月13日收盘价估算,对应市值约237亿元。

根据中信证券近年业绩(2019年~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155亿元、231亿元),越秀金控预计通过战略持股中信证券,未来将获得稳定和良好的投资收益。

不良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业务表现亮眼

除了投资收益贡献利润大头外,越秀金控的不良资产管理和融资租赁业务也为利润做出不小贡献。

财报显示,不良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70亿元、净利润8.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64%、17.88%,越秀金控的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通过广州资产进行,持有其67%股权。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风险事件频发,不良资产规模较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也加速暴露,给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大量业务机会。而从行业监管层面来看,AMC行业特别是地方AMC行业监管趋严,“聚焦主业”的监管导向明确,传统不良资产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越秀金控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资产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是指通过协议收购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按债权本息的一定折扣收购不良债权资产,在收购不良资产后,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经营,不断挖掘债权价值,根据不同债权特点,综合运用转让、司法追收、债务重组、破产重整、追加投资盘活等手段,采取不同处置方式,实现债权价值回收最大化。处置周期通常1-3年。”

广州资产是广东省第二家具有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业务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2021年新增收购不良资产规模470亿元,至2021年末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规模2179亿元。

目前,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已形成“5大全国性AMC+地方系+银行系+外资系+N”的市场竞争格局。作为地方AMC,广州资产的优势在哪?

杨晓民告诉记者,“广州资产的高管与业务骨干大部分来自商业银行和四大AMC,对不良资产业务认知深刻,实操经验丰富,并根据统一部署,实施投行化经营、银行化管理。”

在同质化明显的行业环境中,资产处理能力逐渐凸显成为不良资产管理业务获取超额收益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广州资产积极推行投行化、结构化方案安排,推动困境资产的重组、重整、重构,促进深度经营、资源整合及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在业务资质方面,2021年,广州资产进一步取得“受让广东省内参与试点银行的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参与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业务资质,开启全牌照经营。

此外,广州资产去年完成两轮增资共计31.13亿元,引进战略投资者广州恒运,期末注册资本达63.09亿元,资本实力位居全国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前列。在增资完成后,2021年末净资产达94.17亿元,资产规模在全国地方AMC中排名前列。

除了不良资产管理,另一个利润贡献的“主力”是融资租赁业务。越秀租赁主要业务包括直租、售后回租和经营性租赁等,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9.14亿元和净利润12.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3%和17.21%。

在投放端,越秀租赁全年实现投放302.91亿元。其中,民生工程业务占比最高,投放208.86亿元占比68.95%;普惠租赁业务投放实现投放59.64亿元,占比19.69%,与多家设备制造厂商、先进制造业企业、汽车厂商等企业深化业务合作;此外,在高端装备直租、保理业务方面取得新突破。年末信用资产不良率0.55%,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暂不满足获取金控牌照的条件

不过,在业绩大涨的另一面,越秀金控目前仍不符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的金控牌照条件。

根据《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相关条例规定,非金融企业、自然人及经认可的法人实质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其中实质控制的金融机构不含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不少于1000亿元或受托管理资产的总规模不少于5000亿元。

杨晓民表示,“金融控股公司需控股或实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公司目前控股广州期货一家金融机构,同时资产规模也未达标准,不满足申请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条件;公司正积极研究处理方案,预计相关事项不会对公司当期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换言之,在《试行办法》中,对金融机构的定义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信托、券商等,而越秀金控虽然也控股广州资产、越秀租赁这种类金融企业,但后两者不属于相关条例中对金融机构的定义。

今年3月份,央行发布公告称,已批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筹)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据记者了解,首批金控牌照公司之一的中信金控将于近期正式成立。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中信和光大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方式。具体来看,中信采用了集团下设金控公司方式,金控公司统筹相关业务板块;光大选择了集团层面直接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方式。北京金控集团则属于地方政府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设立。

若越秀金控要申请金控牌照,作为广州市重点打造的国资金融控股平台,比较符合北京金控集团作为地方政府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设立方式。

自2020年11月金融控股公司进入监管时代后,金控牌照迎来“准入制”,除了中信金控和北京金控公司以外,央行还受理了3家金控公司的申请,分别是光大集团、招商局,以及首家民企申请人万向控股。

央行表示,实质控制多类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纳入监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补齐金融监管短板的重要举措。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推动非金融企业有效隔离金融与实业,防范风险交叉传染,实现金融股权集中统一管理,促进规范可持续发展。

一位金融机构分析人士指出,“设立金控集团是加强监管的举措,一方面是把这些实际控制多个金融机构的集团纳入监管体系中,对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其实企业获取金控牌照后,有利于完善和丰富综合金融服务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资本的作用,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 编辑:巫燕玲)

翁榕涛

南方财经大湾区记者/研究员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和资本市场的一切有趣新闻。微信号:wrt74088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