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推动沿海农业育种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南财快评李春顶,李董林 2022-04-14 20:24

据海南媒体报道,海南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特别将育种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要打造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做强种业芯片。其实,去年10月9日,先正达集团中国种子业务单元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就已经将企业注册地改为三亚,成为首家种业央企正式落户海南。对于种业发展而言,育种可以说是农业科技的核心。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需求市场,规模达1200多亿元。而我国在2021年农作物种子贸易额为10.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8亿美元,出口额为3.3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5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部分农作物种子仍依赖进口,对于我国农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而言,种业是必须有所突破的部门。

中国幅员辽阔,农业地理环境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多样。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能有机形成全国的统一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市场,这其中区域形成育种产业就需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南全岛作为自贸区,农业历史悠久,地理条件有限,但是却有着非常独特的禀赋条件,这就是育种。袁隆平院士就是在海南发现了杂交水稻的“野败”品种,通过海南的育种,带来了整个中国农业的发展变化。

海南农业通过发展育种产业,体现了自身的禀赋优势,对于中国整个农业体系,特别是沿海农业而言,有着非常大的示范意义。海南是我国唯一具备热带气候条件的地区,但是作为沿海的高效能小农业地区,海南又绝非独一无二的。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最为发达的地区,历来也是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区域,农业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育种作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是我国当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海南类似,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业的地理条件有限,又是人口密集产业密集的地区,发挥自身地区农业禀赋优势,推动种业发展,走向荷兰式高效能农业,是比较可取的农业产业政策导向。

种业是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主要国家均在该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具体到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看,发展农业育种意义重大。

首先,种业科技突破助力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珠三角(广东省)粮食总产量达1279.9万吨,相比珠三角每年1409万吨的粮食消费量,仍有129万吨缺口;长三角(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地区农业总产量达8548.6万吨,在江苏省和安徽省两大生产主力的推动下区域粮食保持供求关系略好于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发展农业育种是发挥区域经济和科技优势,促进农业产量稳定增长,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平衡区域粮食供求关系,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其次,种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2021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技术强不强、质量高不高等都直接影响了产业链的安全和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种业总体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选种育种、良种储藏、运输销售等许多关键环节仍需要大力突破,相关工作都属于补链强链的重要内容。发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全国领先和世界知名的发展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发展农业育种,是推动产业补链强链,以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工作。

再次,种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保障科技自立自强。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波折起伏,俄乌危机、新冠疫情、能源价格攀升等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全球粮食危机显现,掌握粮食资源就是掌握主动权,关系到局势稳定和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展发展农业育种是进一步加快种业技术突破,打破国际垄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题内在要求,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重要思想的现实策略。

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发展农业育种是一项具有现实基础和重大发展意义的系统性工程,两大区域发展农业育种具有独特的经济、科技、人才和自然等优势。

优势之一是国家宏观政策鼓励种业发展,区域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2021年中央出台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建立了中央统一部署、部门统筹协调、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22年“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提到要“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在当前总体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背景下,种业技术突破成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渠道。此外,长三角和珠三角农业主要产区制定了区域种业发展的系列措施,合力促进区域农业育种发展。

优势之二是强大的种业发展支撑力量。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发展最早、经济和科技实力最强的两大区域,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科技实力和人才聚集度,都走在全国前列,能够为种业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两大区域是我国市场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聚集了大量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的市场主体,具有农业育种的广泛市场基础。

优势之三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有望实现集中连片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背靠华南和长江沿线地区,两地区的种业技术突破具有适用范围广、受益面积大和气候代表性强等突出特点,能够有效弥补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种基地的不足,因此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农业育种具有较强的现实经济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在海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建立了集中育种基地,相关产品目前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等口粮和饲料粮偏多,因此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宜结合国内育种基地建设和发展情况,探索特色农产品育种工作,在提升农产品消费质量上下功夫,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另外,发展农业育种要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区域农业育种中心。当前广东及其周边省市和长三角周边省市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种业工作,结合区域气候相类似的特征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两地区宜开展协同合作,探讨组建跨区域合作专班,聚集优势资源建设区域性种业基地,合力促进种业发展,亦可有效规避各自为战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技术困局。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李董林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

(作者:李春顶,李董林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