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响复工复产“第一枪”,专家建议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优势亟待进一步释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卜羽勤 上海报道
2022-04-18 17:0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卜羽勤 上海报道

4月16日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外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被业界认为是打响了此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第一声信号。

上述指引明确,各区政府和街镇、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指导企业“一企一策”,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做好核酸检测点设置和提供检测服务,及时处理医废,并对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提供托底服务。

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一时点出台指引,一方面表明目前已具备启动复工复产的条件,整个城市的重心要尽快转向复工复产,尽可能减少疫情损失,同时也要把上海这个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枢纽启动激活起来,尽可能减少对长三角及全国稳增长、稳就业的影响。此外,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复工复产和推动经济稳增长,需要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优势。

设立企业复工复产白名单

“企业都很期待这个政策(复工复产)的出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在全球供应链上地位非常重要,若能有序复工复产,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都会带来很大影响。“虽然目前上海新冠肺炎本土确诊和无症状人数还在高位震荡,但我们等不起,城市静止、物流受阻等,这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复苏都有不小影响。可以看到,此次出台文件也是在内外强烈呼吁下做的艰难决策。走出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

“在这个时点出台,一方面表明这次防疫战即将取得根本性胜利,已具备启动复工复产的条件,同时也表明整个城市的重心要尽快转向复工复产,尽可能减少疫情损失,同时也要把上海这个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枢纽启动激活起来,尽可能减少对长三角及全国稳增长、稳就业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据悉,工信部已经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多措并举支持在沪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包括研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设立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工信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长三角“三省一市”重要生产物资保障协调对接机制,推行通行证互认等措施。

4月18日召开的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也要求,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指引特别强调压实防疫主体责任,企业做实一线防疫的责任,各级政府和园区做实防疫服务的责任。

曾刚认为,《指引》并非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种指引、一种指导。把责任下放到企业,如果企业认为复工复产是急迫的,那就需要做到责任自担。有完备方案、有书面承诺,才能复工复产。尽管要求高,但企业要尽力。

“上海的制造业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郊区,相对来说邻区防疫压力比城区小,很快有更多空间进入防范区,所以可以在运输物流、员工通勤方面,先行放宽,另外在员工集中厂区生活上可以采取更积极配套,要组织在市中心居住的企业人员,凡防范区内,应尽快返回厂区,生产生活在厂区,共渡目前的特殊阶段。”王振表示。

建议进一步释放长三角一体化优势

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区域的发展。

据工信部信息,目前工信部正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建立长三角三省一市重要生产物资保障协调对接机制,推行通行证互认,设立问题投诉和解决渠道,解决往返中高风险地区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司乘人员行程码管理问题,确保关键产品和三农物资运输顺畅。

谈及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复工复产和推动经济稳增长,多位专家也尤为强调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优势。

“供应链的通畅并不仅是重点企业努力就可以”,曾刚认为,现在长三角经济依存度很高,要一起围绕产业链恢复努力,由点到链,不仅仅工厂要恢复,产业链前后端的支持与服务都要跟上。不仅是让乡镇、街道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与临近省市做好协调。若想打通物流中的不畅,各地需要有积极的态度与实际的配合。比如,政府层面可以启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长三角的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等也要发挥作用,联合行动才有好的效果。

此外,“要想达到预期最好的效果,运输、防控等主管部门也可以更多给予一些具体的支持,并做好与外地的协调联动,在系统上做文章,推动经济恢复的发展。”曾刚补充道。

“现在一方面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另外要研究考虑纾困组合拳。”王振还强调,要在前一阵出台的系列政策基础上,出升级版,首先要围绕稳就业稳小企业,除了减税费,还要在减轻融资负担、人工费负担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比如贷款贴息、工资与社保补贴、租金减免和补贴,比如要刺激消费,助力生活服务业,可考虑发放消费券、减免个人所得税等。

(作者:卜羽勤 编辑:钟映佳)

卜羽勤

政经版记者

常驻上海,关注宏观经济、财税政策和区域发展,欢迎交流或爆料。邮箱:buyq@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