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30人丨恒生电子执行总裁官晓岚:机构B端数字化转型提速,金融创新政策带来新机遇

智慧金融观察李览青 2022-04-18 19:12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企业的战略级工程,要求公司的组织、管理、人才、理念、文化、流程等全方位地转型,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和资源予以配套。

金融科技正在迎来合规发展的“黄金新十年”。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陆续发布,针对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立法也逐步完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机构的重点战略;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跨境理财通落地、基金投顾试点等新政出台,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之而来的,是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升级的浪潮。

作为金融IT行业龙头,恒生电子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54.97亿元,同比增长31.73%,归母净利润14.64亿元,同比增长10.73%。恒生电子将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归于金融创新政策的影响,在深化拓展业务的同时,大幅增加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共计21.39亿元,同比增长43%,占营收的比重达到38.92%。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恒生电子执行总裁官晓岚,在他看来,金融机构在C端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B端的数字化转型才刚刚起步,整体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尚不成熟。官晓岚指出,近年来金融创新政策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赛道,但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抢占市场才能胜者为王。

机构B端数字化转型正在提速

《21世纪》:从2021年开始,监管层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指引文件,引导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你认为目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处于什么阶段?

官晓岚: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越靠近C端的业务,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很多机构B端的数字化转型尚在初始阶段。

这两年随着国家的规划和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机构才开始探索,应当如何做数字化转型,有哪些可行路径可以尝试。从我们接触的金融机构来看,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意识到自己要从企业内部进行数字化转型,比如开始自建APP、H5、小程序等等,但整体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并不高。我们可以看到,有少量金融机构在部分业务上冲的非常靠前,因为他们PK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外部机构,像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数字化就做得非常好。

按行业来看,银行业走在证券、基金、期货、信托的前面,而保险行业在数字化上受到的冲击很大。我们自己内部做了一个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模型,大概分了6档,大多数机构在第二到第三档上,少数的已经到了第五档。而如果到第六档,已经完全是用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在运营整体业务,但目前来看只有极少机构的少量业务能够达到这个第六阶段。

《21世纪》:从你们接触的客户来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在哪?

官晓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企业的战略级工程,要求公司的组织、管理、人才、理念、文化、流程等全方位地转型,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和资源予以配套。金融机构一直存在所谓“部门墙”的问题,各部门之间打通、协调运作存在一定困难。

在这个方面,机构自己也意识到有问题,不少券商已经成立类似于“数金部”的部门,来用零售业务推动协调各个部门的参与,化解原有的协调压力,先把零售有关的业务装在一起,再慢慢拓展到其他业务上来。目前主要还有两个问题,数字化战略不清晰,敏捷型组织建设还不够。

《21世纪》:现在金融机构在IT投入上的费用非常高。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官晓岚:其实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保险机构花了很多冤枉钱,存在“重复造轮子”的问题。

机构想通过自研技术获得知识产权,常常采用人员外包模式来开发业务,这两年监管对银行保险IT外包服务越来越严格,对银行保险机构自建信息系统要求较高,这意味着机构必须自起炉灶。实际上这些服务外部金融科技服务商是可以提供的,但让机构自研开发就形成了很大的支出。

但这个问题在证券、期货、基金等行业并不严重。恒生电子在1995年成立的时候,各券商营业部就开始使用我们的系统,恒生的系统也一直是略微领先于客户需求的,所以大部分客户不需要自己去研发一套新的产品,我们用标准化很高的系统就可以覆盖,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能通过增加模块来解决。

App内容生态建设将成为券商C端项目重点

《21世纪》:你刚刚提到机构在C端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程度比较高,券商自建App也是这两年的一大趋势,你怎么看待这个方向?

官晓岚:在同花顺、东方财富等股票交易应用的冲击下,券商意识到在自己的平台上需要留住自己的用户,不断提高用户的粘性。

在券商自建App的过程中,内容生态已经从标准化的文字资讯,转向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恒生旗下数据公司恒生聚源曾做过一个小工具,让券商App根据用户爱好去做一些信息推荐,一开始这个推荐内容打开的人数比较少,但后面推荐内容的打开率已经超过10%,我们会结合不同客户的浏览记录、持仓和自选股来做这一方面的信息推荐,提高用户的粘性。

另外还有基金投顾试点,也给券商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国联证券,他们不仅在自己的App上提供基金投顾相关的内容,也在三方平台上输出,和各家银行、第三方机构等一起把内容生态建设起来。

从这个形式演变上,我们可以看到,券商内容生态已经从被动建设,转向主动推送和协同建立。原来的券商内容生态最初只有行情,后来加入新闻资讯等各种信息,随着这个路径的演变,未来券商App可以承载的内容也会更多。我认为App的重构和自建会成为接下来券商两三年内花精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21世纪》:关注到去年恒生电子和天风证券合资成立了浙江寻常问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来布局理财领域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内容运营业务,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官晓岚:恒生电子之前帮券商解决的是“how to buy”的问题,接下来是解决“what to buy”的问题,未来要解决“Auto buy”的问题,我们成立这家公司现在就是想帮助券商解决“what to buy”的问题。

在内容形式上,我们发现不同的客户、股民对文字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用视频的方式反而能增强客户的接受度,所以我们就探索了直播的形式,还和天风证券成立一家公司叫寻常网络,以视频、直播、在线互动等新内容方式,打造贴近大众用户的投教内容以及市场与产业知识分享,赋能金融机构以新内容方式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黄金新十年”金融科技服务商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恒生电子在2021年的年报中把业绩增长归因于金融创新政策的推动,在这两年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大背景下,你认为金融科技公司能迎来哪些新机遇?

官晓岚:我们刘总(恒生电子董事长刘曙峰)从2020年开始就经常说,中国财富资产管理行业迎来黄金新十年,这是所有金融科技公司的机会。

在这个大背景下,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会朝着发达市场去演进,我觉得这会带来两个方向的机遇。一是财富管理端,资金从房地产等领域向资本市场转移,另一个是资产管理端,注册制的推广使得大量新企业、好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这两方面都会促进资本市场更加活跃,从而带来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相关的底层技术的重塑和构建

《21世纪》:你认为应当如何抓住这些机遇?

官晓岚:我们结合具体案例来说,在资管新规的推动下,去刚兑以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公募私募在失去了确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后,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理财业务,那么最后谁会胜出?我认为知识会胜出,每一家企业都会找到有自己特色的部分,发挥优势,在良性竞争下,驱动整个行业的知识不断沉淀、演进,不断往前走,最后胜者为王。

我认为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呈现整体激励的态势,比如招行建了资配系统,做得非常好,那可能其他头部机构也想来做,但各自建系统的重点都不太一样,但会推动行业整体从不同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对于我们这些金融科技服务商来说,在不同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让技术匹配上先进的业务,才能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但这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一件事,可能投入越大,获取的利益越大,能够抢占的市场份额也越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1世纪》: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在金融机构新业务的发展中,金融科技服务商是怎样参与的吗?

官晓岚:在金融创新政策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产品数量会越来越多,也会发展出更加细分的客户类型,原有的IT系统要承担的压力就更重。

我前面提到过恒生自己有一套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系统O32,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升级到了O45,相当于从“2G升级到4G”。过去,我们解决的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谓“流程化”工作,下一步我们要解决的,是用系统架构进行数据驱动投资决策的问题,提高人工智能的参与度。目前O45的新技术底座,是采用分布式架构,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让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提示风险,同时,我们可以接入开源的工具,用自动化运维来大幅降低人员成本。

在分布式架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原有一系列的“数据孤岛”打通,利用数据中台进行统一应用,从而发展出智能化的应用,比如智能风控、智能投研等等。

《21世纪》:在金融机构新老系统切换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是怎么解决的?

官晓岚:目前很多金融机构都建立了所谓的“数据仓库”,这使得系统切换就非常困难,因为它是不同步的、孤立的。比如在这个系统基础上导入了一整套数据,结果改了一个字段和这个数据采集程序不匹配,就会导致程序中断,但金融机构也没有收到通知,等到出现数据错误时再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在更换O45系统后,一开始基于分布式架构的系统规划设计就可以把数据治理植入其中,而且利用云原生的技术可以同步共建相关技术底座。当然,新老系统切换是一个比较大的体系变化,尽管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把风险最小化了,但还是会有业务部门觉得没有更新的必要,这是一大阻力。另外,不同部门之间的系统升级程度不统一,也是很大的一个困难。

现在一些券商通过成立敏捷组织来打破部门墙,从而推动这些系统的统一演变,在未来机构数据治理提升的情况下,基于数据的决策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1世纪》:这两年监管科技也成为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外部作用力,你怎么看待监管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

官晓岚:我们目前数据风险与基础设施IT业务就是主要为监管部门提供服务。过去金融机构主要以报表的形式上报监管,现在通过基于系统的数据报送的形式来上报监管,下一步机构上报的内容可能会更加精细化

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原来不同部门需要上报各种不同的数据,有可能上报的时间点有出入,导致监管认为金融机构方面的数据报错。如果采用了同一套系统,可以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同步性更高,数据更准确及时,让监管及时、充分地了解机构业务开展和风险处置情况。

策划:王芳艳

编辑:方海平 包慧

记者:李览青

(作者:李览青 编辑:方海平)

李览青

记者

专注金融科技领域报道,关注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风控、债券、房企融资等。欢迎探讨交流!联系邮箱:lilanqing@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