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 ,中国为新时期亚洲合作谋篇布局

21深度郑青亭 2022-04-21 2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青亭 北京报道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系列挑战。”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在海南博鳌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时这样说道。

对于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他列举道,“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定于4月20日至22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在本周稍早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均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感到担忧,纷纷大幅调降了对今年的增速预期。IMF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仅有3.6%。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习近平主席强调,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

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几十年,亚洲地区总体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就了“亚洲奇迹”。亚洲好世界才能更好。要继续把亚洲发展好、建设好,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打造世界的和平稳定锚、增长动力源、合作新高地。

据IMF在1月的估算,2021年,亚洲经济体加权实际GDP增速为6.3%,较2020年上升7.6个百分点。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2021年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较 2020年提升0.2个百分点至47.4%,在新冠疫情之下实现了强劲反弹。

当前,亚洲经济合作正面临新的机遇。习近平主席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有效提升了地区硬联通、软联通水平。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亚洲形成更加开放的大市场,促进亚洲共赢合作迈出新步伐。他还表示,中国将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博鳌亚洲论坛4月20日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2022年亚洲经济增速预计为4.8%。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保东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亚洲通过自身发展与多双边合作,将在解决全球收入、绿色和数字等发展赤字上发挥重要领导力,相信亚洲国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多边合作的助推器。

中方提供又一国际公共产品

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4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此答问时表示,这是中方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全球安全倡议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面向全球开放,欢迎各国共同参与。

汪文斌说,当前,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地区安全热点此起彼伏,欧洲安全问题再次牵动全球目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问题单似乎越来越长,越来越棘手。这种状况不应再继续下去了,因为这与历史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同人类的安危福祉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

汪文斌指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六个坚持”,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汪文斌表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明确了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根本遵循、重要原则、长远目标和可行思路,既展现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观视角,既是奔着解决人类安全的现实问题去的,也是为了谋求世界和平的长久之道,必将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破解人类安全困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理念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所所长王义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凸显了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带来的影响,让全球化走向全球区域化,甚至造成一些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冲突。面对这些挑战,各国都在强调“韧性”,说明安全与发展正在变得密不可分。继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之后,中方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完整地阐述了中方对于安全和发展的理念。

在王义桅看来,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一种新的安全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强调安全的共享、不可分割和可持续;同时也是一种机制路径,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还是一种安全能力的建设,强调牢固安全的物质基础,在数字文明时代实现数字安全。

RCEP广泛惠及域内各国

尽管新冠疫情给亚洲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并没有发生逆转。1月1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为推动域内国家疫后经济复苏、繁荣发展发挥了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

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RCEP是15个签约国符合发展潮流、实施自由贸易和多边合作政策的产物,是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开发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促进各国间扩大贸易投资的重大举措。RCEP建设有利于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地区稳定,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本地区的贡献。

据许宁宁介绍,自RCEP生效实施以来,域内地区呈现出前景可期的发展活力。1-3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212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7%,中国与东盟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比重的14.3%,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韩国贸易额9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6%;中国与日本贸易额896.3亿美元,同比增长3.9%;中国与澳大利亚贸易额5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国与新西兰贸易额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RCEP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推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大步骤。除了关税优惠外,RCEP还在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等方面为亚太地区经贸规则树立标杆,正在有力推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RCEP的实施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撑和亮点。”见证了RCEP建设的许宁宁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RCEP成员国都在谋划和利用区域开放的有利条件来助力经济复苏增长,一些区域外国家和跨国公司也在谋划抓住RCEP机遇,在RCEP国家寻求发展。

许宁宁指出,当前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中不稳定因素增多。应对不稳定性特别需要RCEP区域各国工商界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实施精准对接、创新务实的合作,共迎贸易投资新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复苏增长。

许宁宁强调,RCEP各国间经贸合作的发展,与相互间友好关系的巩固紧密相关。各有关方应充分意识到,从RCEP协定实施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特别需要各国增进互信、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都是外界洞悉中国经济动向的窗口。在全球经济仍然未能走出新冠疫情泥潭之际,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中国如何看待国际合作?这些都成为与会嘉宾和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

在谈到国内经济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国将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中国将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将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中国区主席廖天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种种不确定性,中国展现出良好的经济韧性,这正得益于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型世界经济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

“我们看到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放眼未来,‘对外开放’仍是下一轮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我们坚信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中国大市场,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培育一片沃土。”廖天舒说道。

(作者:郑青亭 编辑:包芳鸣)

郑青亭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