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简称《指引》)。《指引》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农业创业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对外合作等重点产业和领域。鼓励支持地方各部门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以及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探索投融资运作模式,推动资源整合、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效能提升。鼓励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稳妥有序投入乡村振兴。通过开发农村全生态产业链、开展政府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生态乡村建设投资担保基金、建立多方协调互惠互利的机制等多元化模式,推动资源整合、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效能提升。
社会资本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资本支撑,需要通过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妥善引导,促使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精准发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不仅为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周转速度缓慢、季节性波动大、农业资金收入不稳定,资金利润率低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加快资本替代劳动力过程;还将有助于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打破生产要素相对短缺的局面,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效率。引导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也是我国在面临全球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以及对外需依赖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推动农业发展、维护粮食安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务实举措。
近年来,社会资本对于农业和农村的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也更加广泛。不仅青睐传统农业领域,还积极投身于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社会资本存在优势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引入社会资本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人才、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化主体的经营优势激活乡村资源,为资源的回报找到合理的路径,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无论是农业产业、还是非农产业,都将为农村带来机会与活力。社会资本将适应市场需求导入适宜产业,这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农村的闲置资源,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能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带动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发展动力。
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利于改善公共设施状况。例如使得农村路网状况和村民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难题,提升基础设施对乡村振兴的保障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丰富的社会资本,如何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发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尤为重要。
第一,要关注农民的意愿诉求,坚持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构建政府、企业与农民多方协调、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依规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拓展业务。在社会资本、农户及新型农业企业之间建立起的强有力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保底加分红等有效路径,切实增强农村人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在产业选择上,要向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产业倾斜,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扶持农业发展的产业倾斜。在注重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农民参与程度,将是否能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工作岗位、是否能吸引人才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纳入考量。以农村农业的发展的带动农民成长进步。
第二,依托社会资本在产业规划和品牌运营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弥补原有品牌小而散乱的缺点,通过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整合资源,强化包装等方式,做出有特点、叫得响的农村新品牌,因地制宜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深化特色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影响力。在此过程中,打造涉及休闲农业、商业办公、旅游度假的全生态产业链,从而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融入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中。
第三,鼓励支持地方各部门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创新投融资运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依托社会资本的专业化优势,为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尤其是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投资,开辟多元化路径。
第四,注重防范重大风险,建立监督机制。一方面,资本具有逐利性,在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严格规范资本市场准入、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推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用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农业保险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促进资本反哺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涉及农村集体土地的占用与利用。土地问题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鼓励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与乡村建设开发,为乡村引入更多的资本与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强化项目的审查机制与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防止对耕地、宅基地的无序占用,以及对农民利益的侵占等。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院常务副院长;薛雯方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科研助理。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
(作者:李春顶,薛雯方 编辑:李靖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