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共话全球抗疫:普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至关重要,全球应加强团结协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施诗 上海报道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作为抗击疫情的有效工具之一,全球的疫苗接种率备受关注。然而,受制于产能、“疫苗犹豫”等问题,全球范围内仍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4月21日晚,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疫情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与抗疫”分论坛上,来自政、产、学、研的代表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嘉宾认为,全程接种疫苗以及接种第三针是目前有效的抗疫手段。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应团结协作,共同抗击疫情。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上述分论坛上强调,“世界各国采取不同抗疫策略,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抗疫模式。科学抗疫始终是这一场疫情的核心内容。”
接种增强针或巩固免疫屏障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夏令时间4月21日18时19分(北京时间4月22日0时19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05035185例,累计死亡病例6210719例。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5亿例,这距离1月初的3亿例仅过去3个月的时间。
不难看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加速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面对传染性较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各国需如何应对?
张文宏表示,现在疫情已经进入了第三年,全球都在采取不同形式努力摆脱疫情冲击,虽然现在各国针对疫情措施有所不同,但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疫情依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我们仍需努力把疫情的危险降到最低。
张文宏指出,全程接种新冠疫苗以及加强针接种,是我们将新冠病死率降到最低或极低水平的“有力武器”。全世界大多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都看到这一点。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也表示,“通过两年多实践,我们看到,接种加强针也许是现阶段最好的一个免疫程序。”
他介绍称,香港地区主要使用两种疫苗,一种灭活疫苗,一种mRNA疫苗。这两种疫苗在香港各年龄段的接种人数基本持平,当全程接种完这两类疫苗的人在接种完第三针加强针以后,疫苗对重症保护效果迅速达到98%。
郑忠伟强调,“我们推进疫苗的接种过程当中,一定要呼吁我们尽可能的做到第三剂疫苗接种,特别是最脆弱的老年人群。”
张文宏也认为,减少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的病死率,是全球最终能够摆脱疫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尤其是全程接种与加强针的接种。
那么,对于免疫系统脆弱,且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群而言,接种新冠疫苗是否存在风险?
对此,郑忠伟表示,就中国国内的安全性数据而言,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时间发生率比往年常态使用的疫苗还要略低一些。此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而言,如果不接种新冠疫苗,一旦发生感染,风险将会更高。
他引用美国CDC统计的数据称,相对于18到29岁的人群,65到74岁的人群在确诊新冠后住院风险会提高5倍,死亡风险会提高65倍;75到84岁人群住院风险会提高8倍,死亡风险会提高140倍;85岁以上人群住院风险提高10倍,死亡风险提高340倍。
抗疫离不开全球合作
尽管各界已经达成现阶段接种加强针是对抗疫情的重要工具,但是与会嘉宾反映称,“疫苗犹豫”的情况依旧存在。
菲律宾总统企业事务顾问康习商指出,目前在菲律宾国内,说服老百姓接种增强针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对疫苗的无知,导致他们比较犹豫,进而不愿意接种。
埃及卫生部长穆罕默德哈萨尼也表示,非洲疫苗接种率最低,大概只有5%人接种第二针,因为非洲也有很多人持犹豫态度。“在埃及我们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要提升接种率时,当我们开始与公民讨论疫苗接种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发现很多人都对疫苗持保守态度。因此,我们就告诉他们,新冠疫苗如何能够保住他们的生命。此后很多老百姓开始理解我们的用心,也开始让他们的家人接种疫苗。”
郑忠伟认为,如何促进大家接种疫苗,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宣传,向老百姓传递有效信息。“我想一定要告诉老百姓,接种疫苗最大受益人是自己,接种疫苗绝对不是为了别人做出自我牺牲。”
他补充道,第二,政府需要为疫苗接种、加强针接种创造一些条件,为整个接种工作打好基础。
除了“疫苗犹豫”以外,疫苗产能也是目前的一大挑战。穆罕默德哈萨尼指出,非洲大陆的疫苗生产水平非常低。“我们需要投入很多努力进行疫苗的研发,不仅仅帮助非洲人民接种新冠疫苗,同时保护他们的生命。”
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表示,扩大疫苗生产和供应仍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国际合作促成及实现。“据悉,泰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建立新冠东盟应对基金倡议,该基金已用于东盟国家疫苗采购,并用于支持新冠疫苗研发与合作。”
张文宏也表示,除了疫苗以外,各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为全世界走出疫情不懈努力,相信全球是一家。
阿努廷强调,“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明白应该更好地合作以预防未来健康威胁。我们在抗击新冠方面的经验证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际的合作和团结来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作者:施诗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