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鳌2022丨元宇宙机会与泡沫并存:有望赋能教育与医疗 行业发展仍处初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何柳颖 海南博鳌报道
2022-04-22 21:1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 海南博鳌报道 过去的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概念股亦同时“唱响”资本市场。迈进2022,元宇宙热度有所下降,概念股亦出现波动,但围绕元宇宙的思考与讨论,仍在持续。

4月2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元宇宙’离我们多远?”分论坛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在发言中表示,短期内元宇宙将是机会与泡沫并存。

“我们能看到元宇宙中的一些场景的确是有短期机会的,例如疫情可能会催熟元宇宙的远程办公场景,远程教育场景,游戏、社交也将是元宇宙率先落地的场景。但与此同时,元宇宙也会成为创业者的盛宴、巨头的故事素材、资本和币圈的狂欢,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杜兰表示。

从“虚拟相融”到“以虚助实”

在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田奇看来,元宇宙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和数字世界的现实化。

“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数字地球,我们可以实时模拟海浪波浪的高度以及台风的轨迹等等,做这个模拟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提前预防,防止灾害的发生。”

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亚太区专业可视化计算机总经理沈威则认为,元宇宙具备六大特性:第一,元宇宙是概念,不是地方;第二,元宇宙是网络的网络;第三,元宇宙是一个互联网三维的具体表现;第四,元宇宙是开放的,是可以互相操作的;第五,元宇宙不依赖任何的硬件;第六,元宇宙与互联网一样,需要开发者、艺术工作者和企业一同来搭建,没有人能够控制元宇宙。

他认为,在连接虚实方面,目前主要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数字孪生,即通过三维、3D和AI的合成、促进生成等,在虚拟世界实现基于物理规律的仿真以及精确的模拟;第二个是数字人,比如虚拟主持人等,这个产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

杜兰则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元宇宙抱有很美好的预期,要将科幻大片里面的想象变成现实,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以虚助实”的元宇宙。

“比如,在农业领域,农业的生产者或许可以在虚拟空间内,借助智能设备对农作物和畜禽进行监测,制定农作物管理措施,并利用智能设备来落实。在工业领域,工业元宇宙可以在研发设计环节,用虚实共生来优化全生命周期,比如虚拟汽车实验,根据实验来改造虚拟设计,最终做出一个实体汽车,这就会节省很多成本。”杜兰表示。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则认为,在去碳化、城市化等方面,元宇宙具备发展潜能。比如,借助数据模拟和数字孪生的技术来减少这个区域的碳足迹,并依此进行相关的厂房设计、规划等。“在城市规划当中,在工业设计过程当中,我们的数字孪生完全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能源使用。”戴璞称。

田奇则指出,在教育和医疗两大领域,都可以进行元宇宙“赋能”。“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元宇宙可以拓展教育想象力,借助虚拟的环境或者沉浸式体验,提升教学质量。而且,由于数字人和虚拟世界的不断成熟,高质量教育可以规模化复制,这样就可以弥补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紧张、稀缺和不均衡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元宇宙+教育’不仅仅是基础层面的应用。” 

“医疗方面,元宇宙提供的虚拟问诊或者智能分诊技术,可能会让患者和医生虚拟化身,以数字人的身份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多角度观察患者的状况,给出更好的医疗建议,对医疗资源进行更好的分配。”田奇认为,这可以让欠发达地区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缓解目前的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

中国或能构建出有特色的元宇宙

关于元宇宙的未来,小i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十分看好。他认为,元宇宙实际上把过去所有的科技生产力、生产方式全部做了包容,在科技的推动下,会创造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新旧激荡的过程当中激发人们对世界进行重新思考。

从发展阶段来看,杜兰则指出,元宇宙目前仍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元宇宙常用的AI驱动创新以及去中心化金融等,都在一个初期往膨胀期上升的路线上,所需要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也存在制约。此外,在应用和内容层面上,开发门槛也都非常高。”

立足我国,针对元宇宙的产业发展有何优劣势?在杜兰看来,中国发展元宇宙的优劣势与发展移动互联网时的优劣势一致。

“中国做元宇宙的优势很明显。第一,我们的人口基数、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等都有很好的条件;第二,产业链优势,我们硬件制造的产业链非常发达,这是元宇宙离不开的;第三,政策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有非常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希望能够在推动元宇宙健康发展的同时,规避一些潜在风险;第四,中国有很强大的文化和IP优势,中国的美学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构建非常有特色的元宇宙。”

劣势方面,杜兰指出,“在芯片、操作系统、渲染、光学显示等领域,我们的技术水平还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希望未来在这些领域可以不断突破。”

(作者:何柳颖 编辑:和佳)

何柳颖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