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解读丨瞄准“生物+”四大产业,部署沿海及内陆四大先导区

21低碳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高靖琳 2022-05-10 21:24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高靖琳 广州报道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对外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应用、生物安全保障四大重点领域,推动生物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稳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细化“产业+区域”并行发展路径。

《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先行先试改革举措。

此外,“创新”一词在《规划》全文中共出现86次,持续激活创新驱动力成为“十四五”时期生物经济发展一大重点。

《规划》明确,要实施生物经济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其中包括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引领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关键共性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转化。

相关受访企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近年在市场环境以及宏观政策推动下,生物经济相关行业均实现较快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市场主体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赛道”变得拥挤,研发创新已成为生物技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石。

规划四大支柱产业+四个先导区

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全新经济形态,中国生物经济发展在供给与需求两端均存在较大发展机遇。

2021年末,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信息中心发布《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收录全国超743万份生物资源数据。此外,《中国生物工程》刊文指出,2020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约为3131亿美元,其中中国国内生物药市场规模即达3870亿元人民币。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间,美国、中国在全球生物材料/化学品融资额占比也分别达到32.18%和25.36%。

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已逐渐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

因此,《规划》提出,要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以及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其中,聚焦“双碳”周期下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规划》特别强调,要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同时,积极开发生物能源,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

“自2017年投产以来,生物质颗粒燃料市场逐渐打开,目前我们总营收平均每年能够增长20%左右。”潮州市怀盛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怀盛新能源”)负责人陈朝怀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其实投产第一年环保燃料市场需求还不是很大,随着相关政策出台,部分地区禁止烧煤炭,近几年生物质颗粒燃料市场需求逐渐提高。”

陈朝怀表示,怀盛新能源主要是利用秸秆、木材边角料等农林废弃物来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以实现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整体来看,目前生物质颗粒燃料还没有实现普遍性应用,煤炭燃料成本相对便宜,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对煤炭使用量还是相对较大。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发布《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量约为4.61亿吨,实现碳减排量约为2.18亿吨。2030年,中国生物质总资源量预计将达37.95亿吨,如果结合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全社会减碳超过9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聚焦推动“生物+”线性产业链发展外,《规划》还提出要优化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

《规划》明确,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规划》标定的四大生物经济先导区也是当前“生物+”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目前全国约80%上市企业、90%国家一类新药、85%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圈。

火石创造(杭州费尔斯通科技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894起,已披露的融资金额累计为2618.85亿元。其中上海(367起)、江苏(331起)、北京(325起)是融资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市;上海(710.72亿元)、广东(553.55亿元)、江苏(460.98亿元)是融资金额最高的三个省市。

超前部署引领性科技基础设施

“2021年我们的研发投入大约在200万元左右。”陈朝怀说,“今年计划再投入200万元进行研发创新,优化生产线。”生物经济市场需求上升吸引更多企业入场,随着“赛道”逐渐拥挤,研发创新已成为生物技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石。

为持续提升生物经济创新能力,《规划》主要着力于打造基础性、普惠性创新平台。

《规划》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超前部署引领性设施,加快转化医学研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建设,鼓励依托设施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强设施运行开放和数据共享。

近年来,生物研究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在各生物经济先导区密集落地。

2022年底,由深圳市政府投资超7亿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入驻光明生命科学园(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据悉,建成后,合成生物大设施将成为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并面向学术界及产业界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也提出,要建设关键共性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现阶段,我们的实验动物中心已经通过广东省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P2)建设标准,并与中山市部分医院开展先期小规模合作,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公共实验平台。”主营动物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广东君睿生物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睿生物”)总裁办主任陈智林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君睿生物正计划在自身研发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搭建行业创新平台。

除建设供技术交流的研发平台外,陈智林也关注到当前行业存在的成果转化“痛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经历一段过渡期,我们也计划搭建从研发到生产的成果转化平台,君睿生物自主研发产品以及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相应升级、转化、销售,进一步畅通生物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路。”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高靖琳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