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未来经济增长极,藏在这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蓝图”里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刘雪 2022-05-10 16:04

广州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及“未来产业”。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前沿产业,已被列入广州市超前布局、培育新增长点的产业清单。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刘雪 广州报道

当历史车轮驶入“十四五”,广州一直在被追问: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经济增长极在哪里?

日前,广州市印发的这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给出答案。

《规划》中,广州前瞻性地布局“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对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和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能量。

根据其中目标设定,到2025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突破1.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频频出现于各地政府文件。

放眼国内一线城市,“十四五”期间,上海将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并通过产品结构转型、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深圳以“20+8”为技术主攻方向,包括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大产业集群和八大未来产业,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进一步看,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是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点。

在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看来,广州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具体优势与薄弱环节划定的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体现了广州的产业特色。

从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战略性新兴产业”至今,广州对于产业发展方向的探索正越来越精准。

重构新兴产业体系

正如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广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主任顾乃华所述,“一份能够落地的产业规划一定是个性化的。”广州这份战略性产业规划呈现出浓厚的“广州特色”。

2010年,广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着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将培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生物、软件和信息服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

对照新的“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构架,在当年的新兴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如今已成长为广州市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分别拥有万亿级和千亿级的规模,产业增加值均在千亿以上。与此同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与后期发展起来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数字创意等成为新兴优势产业的“五大金刚”,2021年的增加值在311亿至1287亿不等。

12年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在稳步向前。

从产业体量来看,2012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还只是1287.4亿元,到“十三五”最后一年,该数值已达到76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到2021年为8616.7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在国内城市中居于前列。

然而,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地区,广州也在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够,前瞻引领性创新成果不多,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型领军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等政策机制不完善,土地、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经济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深圳可作为参照。2009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及产业政策。2011年,该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已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10年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500余家上市公司中,60%以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除大家熟知的华为、腾讯、大疆,还有不少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对广州而言,“十四五”期间,全球产业链正面临冲击、国内大市场正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从历史经验来看,特别要避免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乃至产业集聚方面‘低端过热、高端不足’的倾向,否则容易造成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的窘境。”顾乃华提醒。

布局未来产业版图

广州市期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行稳致远的想法,从这份《规划》可见一斑。《规划》当中12次提及“高质量发展”,可见广州在探求发展路径,寻求自身增长极的决心。

按照《规划》,广州将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重点,放在突破“三电”关键核心技术;在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着力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提升“研发—临床—中试—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将立足城际轨道、地铁、有轨电车市场,重点发展新一代地铁、新型城际轨道车辆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式车辆装备,布局智轨、有轨电车、全自动无人驾驶(APM)等新制式整车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及“未来产业”。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前沿产业,已被列入广州市超前布局、培育新增长点的产业清单。

与此同时,上海市将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列入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目录;深圳的未来产业清单则包括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不同城市的布局各有千秋。

如果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创新支持的产物,未来产业则肩负着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的使命。

这份《规划》中,广州为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列明了发展路径,将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科研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继而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张振刚认为,完备的创新体系和强大的人才支撑,是广州发展上述未来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作为省会城市,广州集聚了全省80%的高校和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1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广州高技能人才达到92.4万人,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与此同时,广州拥有2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占全省的70%。目前,广州构建了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航母平台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以及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为基础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张振刚的观点,广州想要在未来产业方面有所作为,还需继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未来技术的应用场景。一方面,支持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未来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加强对未来技术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支持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面向未来研究的实验室,加强对未来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此同时,打造丰富的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广州市可以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面向创新企业发布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未来技术创新应用的“榜单”,征集遴选最优解决方案,推进未来技术的落地。”张振刚建议。

行驶在“十四五”的车道之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用三个“敢”字,勉励广州继续进取:敢闯敢试敢干,持续创新与突破。

“只要对标世界上的发达城市,积极进取,广州肯定会有大发展。”他说。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刘雪 编辑:刘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