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五年丨“硬核”指标全国居首,粤式科创动能澎湃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见习记者刘黎霞,许康衡 2022-05-10 19:43
感恩奋进这五年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五连冠” ,一组数据Get广东科技力量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刘黎霞,许康衡 广州报道

近日,佛山的季华实验室传来好消息,其大功率半导体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破了多项交叉学科难题,仅此一项研究就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授权。

季华实验室的创新成绩背后,准确反映了“粤式科创”的独特之处。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快构建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从过去的浅层创新、二次创新向原始创新进化,推动了基础研究能力与应用研究能力的大幅提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广东按照“1+1+9”工作部署,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也逐步搭建起“两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点”(深港河套创新极点、粤澳横琴创新极点)的框架体系,启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集中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

在一系列布局下,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科技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研发人才、高企数量等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2021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4%;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共已建成27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研发人员超过110万人;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万家,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科创高地雏形已现

4月初,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传来好消息: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大科学装置,一旦起势,效应巨大。依托散裂中子源这个平台,目前已经有近500项用户课题在3台谱仪完成,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以上,这其中有惊艳业界的香港大学“超级钢”,还有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的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

散裂中子源还实现了“磁吸效应”,越来越多的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外籍科学家落户大湾区。截至2021年,已有超过400名中科院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东莞共签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120余份,数量为全省第二。

除东莞散裂中子源之外,惠州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江门的中微子实验站也都在加快建设。随着一批大科学装置“扎堆”落地,广东的科创高地雏形已现。

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2021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8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3.14%,深圳的研发强度更是突破5%。广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12.8件提高到2021年的34.89件;2021年广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2.61 万件,居全国首位。

自2017年以来,广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率先谋划建设10家省实验室,从而带动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的建设。截至目前,广东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省实验室10家、省重点实验室430家。

通过出台“科创12条”等激励政策,广东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培育了一批创新标杆企业,一批掌握颠覆性技术、拥有爆发成长潜质的未来型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了广东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3.3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6万家,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也显著提升。2021年,全省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2961项,预计合同成交额约4290亿元,增幅继续超20%,其中技术交易额约324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科创走廊贯通湾区

“香港深造,广州科研,佛山创业。”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帅以一个小小的牙科种植体和自身成长经历为例,点出了如何叠加三地科研、产业、市场优势、协同发展的关键。

2013年,陈贤帅从香港博士毕业后,被引进到广州市中科院任职精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广州组建团队深入研发牙科种植体项目,不久便依靠佛山口腔医疗产品制造业基础把成果转化为产品,产品行销香港。“香港医学发达,临床审批灵活,产品在香港的快速落地,也推动了香港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贤帅这样的创业者在广东涌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业孵化基地执行副总裁牛斐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拥有广阔的腹地与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为科技型企业的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大湾区科创走廊的核心用意在于,打通港澳创新资源,链接国际创新要素,广东借此实现开放创新,从协同角度看,依托科创走廊的空间形态,不仅实现了创新能力协同,更促进了科创成果转化。”牛斐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两廊两点”的格局逐渐确立,粤港澳三地之间创新要素加快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以人才要素为例,广东省当前已全面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申请人数超过2万人,申请补贴金额超过55亿元。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对于我们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来创新、创业、合作是极大的推动。

“从国际科技创新集群发展趋势看,未来主导全球科技创新的必将是一些具有创新活力、强大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集群区域或中心,能否拥有这样一批创新集群,将决定一个国家、城市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席、研究员盘和林说。

科创与实体有机融合

5月4日,我国“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一同登顶全球海拔最高气象站的还有一位特殊科考队员——来自广东的高原科考机器人ARIS-8848。

ARIS-8848并非出自大院大所,而是深圳的一家科技公司——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近两年的打磨,该公司的ARIS-8848在此次登顶任务中担任了多项极端复杂环境下的科考任务。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广东在推动科技企业联手科研院所方面已相当成熟。例如,广东通过推广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打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将科创与实体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例,该机构首次提出了“四不像”创新模式,兼具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四类主体的特征,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培育、投资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

该类新型研发机构既能分享在通信、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取得的先进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在企业融资方面,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协助申请各项科技基金,帮助高科技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担保等。

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顾奇志分析称,“企业往往只重视科研转化与市场需求,不关心基础研究,但科研院所往往重视基础研究,不关心成果如何转化。两者是脱节的,产学研之间要形成一个比较流畅的对接渠道。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应运而生。”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东传统企业多数面临自身创新资源不足的难题,作为公共平台的新型研发机构则在组织联合攻关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甚至依据企业的定制需求来联合相关高校攻关。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型研发机构。在2021年年底,该研究院领衔并联合清华大学共同揭榜佛山科技攻关榜单“柔性扁平线缆低烟无卤阻燃材料”项目。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科创的这种“实干”精神,还体现在围绕实体产业所需,定制化的创新资源布局,从而快速催生新产业新动能。如前所述,无论是佛山季华实验室还是东莞散裂中子源,以新型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科创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日益凸显。

2021年,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49069.97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40%,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汽车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4K电视产量,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5G基站数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见习记者刘黎霞,许康衡 编辑:李振)

许康衡

研究员

21世纪创新资本研究员